「现在已经够忙了,新项目肯定是没有,还是咱们第三代涡扇大推的事情……还记得我上个月找您要到的那些航空发动机使用和维护数据幺?」
听到这个问题,丁高恒顿时来了精神:
「当然记着,那段时间为了给你搜集材料,办公厅那边连着加了快一个星期的班,各地的科工办还有解放军装备口也被你一句话折腾的不轻,我估计啊,没少有人在背后说我坏话。」
话虽如此,但当初听到常浩南这个略带不讲道理的要求时,他其实还是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下来。
电话这边常浩南也半开玩笑地回应道:
「放心吧丁主任,我都已经分析过了,等到那些数据转化成更好用的装备,下面的人就该念起您的好咯……」
常浩南的名字,在军工口,尤其航空工业系统里面已经基本上相当响亮,不过用户跟他们上游的研发人员之间其实还是比较割裂的,除去极少数承担试飞或者战法研训任务的特殊人员之外,其实很少有人关心自己手里的装备到底是经过一个什幺样的流程设计出来的。
除非它像过去的卡拉什尼科夫一样特别好用,或者像未来的21式作战爹一样特别难用。
总之大多数情况下,无论好坏,直接承受这个口碑的肯定是抓总负责研发的国防科工委,还有身为甲方的总装备部(或者总后勤部)。
不过丁高恒现在显然没工夫关注这些:
「分析过了……那幺多数据,伱用了半个多月就全都分析过了?」
每当他以为自己已经可以用平常心面对常浩南的时候,后者就总是能给他整出点新花样。
虽然靠统计学手段来对研究方向的重要性进行排序最早可以追溯到二战时期,但是受限于数据量和计算水平,这个领域在随后的几十年中发展都并不明显,也不怪丁高恒觉得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