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产品线,尤其重型工具机产品线的成本还是相当可观的,在98年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大毛那边的情况也不太乐观,应该不会随随便便投一大笔钱到没什幺着落的方向。
这问题其实只是常浩南随口一问,因为问题很短,回答起来却颇要费些口舌,很适合眼下这个场合。
但沃龙佐夫却被问得一愣。
照理来说,这应该算是企业内部消息,不过他误以为常浩南是想参考和C.B.法拉利的合作方式搞合资企业,所以略加思索之后还是回答道:
「用户来源还是比较丰富的,除了我们国内以外,还有几个独立国协国家,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甚至还有韩国和日本。」
「不过单论这次要改进的重型工具机,目前的主要用户就只有喀山、乌里扬诺夫斯克和共青城的几家航空工厂,他们最近拿到了些新订单,也有动力更新一些设备。」
这几家用户的名字一出来,常浩南直接就心说好家伙。
追根溯源好像都跟他有点关系。
共青城自不必说,仍然在给包括华夏在内的全世界多个用户生产苏27,甚至还在跟112厂一起改进生产工艺。
乌里扬诺夫斯克应该正在准备造伊尔76MF,虽然借着安70压了一波价,但毕竟订单数量不少,伊留申恐怕很快就会把塔什干工厂的产能逐渐往国内转移。
想到这里,常浩南给自己提了个醒。
等到伊留申集团的飞机生产线都转到乌里扬诺夫斯克之后,可以让镐飞集团去抄个底,把设备还有技术资料什幺的一并搬过来。
未来华夏的大型运输机肯定能用上。
至于喀山……
喀山航空工厂目前最主要的业务应该是生产图334和图214的零部件。
不仅仅是按照华夏标准生产,准备供给沪飞集团总装使用,也同时在按照俄标生产,供应独立国协和中东用户。
这就不得不说起,常浩南去年的那一波操作,对世界航空工业格局产生的巨大影响了——
在波音为了顺利并购麦道,保住自家股价而签下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里面,包括一条「许可所有竞争者使用其到目前为止拥有的、由政府财政资助所进行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中所获得的专利成果和技术秘密」。
这个许可,可是没有范围限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