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别说华夏,哪怕美国都没有能满足这种要求的多向高容量数据链。

但完全可以降低要求,不用随机捷变多平台,而是由固定型号、乃至固定编码的飞弹和飞弹,或者飞弹和载机之间进行配合。

这样就只需要一种非通用的单向数据传输系统,难度直接降低了好几个维度。

类比一下的话,前者相当于真正意义上的A射B导,像是用F35引导标准6,或者苏35引导48N6去打超地平线目标。

重点在于A和B都无需事先指定,只要从战区捞出来两个符合要求的玩意就能打出行云流水的配合,属于到了2020年代都只在理想条件下进行过少数测试的狠活。

但后者则类似当年红海军用中继直升机引导远程反舰飞弹攻击航母,虽然说起来也像是A射B导那幺回事,但这里的A和B都是预先确定的,换了其中一个就不灵了。

所以哪怕在70年代都属于成熟技术。

虽然战术灵活性完全是一坨,但有总比没有要强。

要知道,之前他设计的歼轰电7,本身就拥有比较完善的无源探测能力。

如果再挂上两枚有组网能力的飞弹,打出去之后就相当于在这片空域里多了两个功能稍弱的同型号飞机,可以大大增强对目标的捕获精度。

更关键的是,飞弹的速度极快、几乎无法被拦截,而且还会随着时间流逝不断拉近跟目标之间的距离。

当然,代价也不是没有。

这样一发飞弹几乎是按照飞机的标准来设计,成本必定相当惊人。

而且飞弹的飞行窗口比较短,最多也不会超过5分钟,捕获到目标之后很可能来不及转向发动攻击而需要补刀。

换句话说一次攻击至少要发射3-4枚。

但歼轰电7实在是不可能挂更多弹药了。

真想发挥这套作战模式的潜力,要幺换个挂点位置更多、载弹量更大的飞行平台,比如歼11。

要幺就直接把整套系统放到地上,当个防空武器用……

常浩南的长时间沉默对于郭立强而言,煎熬得如同等待审判。

但他也不敢随便打断对方的思考。

终于,在漫长的十几分钟之后,常浩南终于擡起头来,重新看向一脸忐忑的郭立强:

「你这个思路……应该可行!」

(本章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