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当常浩南讲到第二个的时候,她已经有点头昏脑涨了,所以没怎幺听懂。
「那好。」
常浩南点了点头:
「暂时就这幺定了。」
……
送走姚梦娜之后,他并没有马上投入到对第二个思路的研究当中。
一方面是马上就要国庆,这段时间他肯定不可能跟之前一样全身心投入进去,还不如等到忙完了再说。
另一方面,之前挂在系统上的那个证明项目,并没有被判定为完成。
尽管3级系统可以同时开展3个项目,意味着他此时还有一个空位。
但对于一个强迫症来说,这就好比玩游戏的时候有问号不清,根本受不了。
因此,常浩南重新把视线投向了电脑屏幕上面,自己整理好的证明过程。
实际上,流形学习哪怕在1999年这会,也不是个新名词。
早在几年前,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领域,就已经有人提出了这个概念,并提出了一个假设,即「高维数据可以被通过其内在的低维流形结构被处理」。
尽管这一假设始终没有被证明,但却并不影响研究人员暂且假定它是成立的,然后开始应用。
只不过这个年头的计算机性能实在比较抱歉,因此到现在为止,还没应用出个一二三来。
而常浩南的这个证明本身,对于工程界来说,大概只能起到一个稳定人心的效果。
心态大概相当于用了这幺多年的经验公式,最后果然是对的。
连惊喜都未必能算上。
但对于理论数学界来说,应该还是有些价值的。
尽管他并没有直接证明上面的那个假设,但至少已经证明了低维流形结构的普适性存在。
相当于往这个方向迈出了一大步。
另外,这个证明对于人类研究多维空间,比如庞加莱猜想之类的课题也可能产生一些启发。
但系统判断项目完成的标准,是这个项目对现实世界产生影响力。
一个纯理论的证明过程要怎幺产生影响力?
似乎最好的办法就是发表出去……
而且是找个理论数学的期刊发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