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底子是苏联人的R33,我们改进了新的弹翼、战斗部和导引头,按照国军标的射程,空对空大概是200公里,空对地的话……可能会稍微近点。」
这个目前被暂时定名为霹雳13的型号之所以能够立项,就是常浩南在里面出的力。
不仅如此,导引头的被动搜索算法也是他开发出来的。
而且相关技术还成为了上半年扭转巴尔干半岛局势的关键。
也算是间接保住了航天技术研究院的空空飞弹研发部门。
因此常浩南自然对性能指标非常熟悉。
「夺少?」
郑良群差点把望远镜给摔到地上。
他本来想着能在霹雳11的基础上把射程翻个倍就已经相当不错了。
结果谁成想,差点多了一个数量级。
虽然郑良群也听说过,美国人装备的AIM54就有将近200公里的射程。
但听说归听说,而且那也是别人的。
实际上,R33后期型号在以米格31作为载机时的理论极限射程还能更远,不过那个数据就太虚了,换成正常的标准(1万米,载机和目标1.2倍或1.4倍音速对飞)之后要打个巨大的折扣。
在改进了弹翼和优化了路径算法之后,才把这个数字稳定在200公里左右、
实战中考虑到目标不可能一直傻愣愣的和你对飞,所以有效射程还要再短一些。
但不管怎幺样,对于才刚刚适应30-40公里视距外交战距离的华夏空军来说,200公里和300公里之间的区别其实很小。
因为都是一个完全没有概念的数字。
华夏空军目前甚至没有任何一种雷达能够探测到200公里外战斗机大小的目标……
「200公里。」
常浩南笑着回答道:
「应该也离测试不远了,只可惜靠现有的型号,很难测出最大射程的效果。」
郑良群这次没有回答,只是微微张着嘴,似乎是在想像敌我之间相隔150公里甚至更远的空空弹对射会是个什幺样子。
想了半天,他觉得似乎单靠战斗机已经很难应付这种程度的空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