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证明庞加莱猜想这个成果本身的分量当然很大,但是就现在而言仍然属于孤例。

若是从影响来说,除非他日后真的培养出一批学生,否则单靠个别成果,仍然不可能跟那些享有盛名的学派竞争。

袁相垭打这个电话,自然不只是为了祝贺一下常浩南,因此在一轮寒暄之后,也很快进入了正题:

「常教授,是这样,我们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杨玏杨院士一直有想法,要创办一份属于华夏的、有一定影响力的数学期刊,只不过此前一直碍于找不到有足够影响力的学者担任主编,所以他委托我来问您一下,是否对这件事情感兴趣?」

袁相垭虽然还不是院士,但已经是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副院长——

这其实很正常。

前面就提到过,院士是名额固定、增进递补的,只有死亡或者出现重大问题才能除名。

不仅华夏,所有国家的科学院基本都是这套逻辑。

不可能因为伱贡献比别人大,就给人挤出去。

那就人人自危了。

这样一来,如果正好赶上某个学部的院士全都身体健康,多年不出现减员……

就只能排着。

……

面对袁相垭的问题,常浩南并没有马上给出回答。

实际上,创办华夏自己的顶级学术期刊,乃至于创立华夏的学术体系,也是常浩南从几年前就开始思考的事情。

但他的想法,还是从工程学,或者狭义自然科学(物理科学+生命科学)开始。

相比于理论数学,这两个方向也是常浩南更感兴趣、且更擅长的部分。

「袁院长。」

大概过了几分钟之后,常浩南才重新开口:

「您认为,在理论数学领域,即便由我来担任主编,即便我们刚开始可以发双月刊甚至是季刊,真的能凑出足够数量的高水平数学论文幺?」

不等袁相垭回答,他又继续道:

「或许短时间内,一期两期还可以,但很难持续下去……这样一来,如果后面的文章质量下降明显,那恐怕只会起到反效果吧?」

「嗯……」

袁相垭沉默不语。

显然,常浩南的顾虑是对的。

然而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如果不趁热打铁,实在可惜。

等到几年或者更久之后,哪怕还是让常浩南担任主编,但产生的号召力就完全不同了。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