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准备看看,你克雷研究所到底是真准备如约给钱,还是单纯口嗨一波。
……
不过,相比于外界的纷纷扰扰,常浩南自己倒是没太关心这次投稿所引发的余波。
这段时间,他都在审核编辑部邮箱里的论文来稿,以决定其中哪些文章将会发表在第一期的JCAS期刊上——
正常来说,这项工作并不需要主编亲自负责,但毕竟是华夏第一次尝试打入国际主流学术界,所以规格高一点倒也正常。
不过,实际情况倒是编辑部所有人的预期都乐观很多。
毕竟,常浩南这块招牌,在国内实在是太好使了。
不少人甚至把原计划投到领域内顶刊的论文,转向了JCAS编辑部。
比如,华夏科学院技术物理研究所的冯琦教授,就把水稻4号染色体的基因测序和分析结果给投了过来。
尽管只有短短4页,但这却是基因组测序工作中的重要部分。
属于妥妥可以发Nature或者Science的成果。
绝对算得上是全力支持工作了。
此外,还有不少常浩南熟悉的名字。
一直在计算所和火炬集团两头跑的徐洋为具有分布式或点测量功能的线性化水波问题开发了一种高维观测方法。
金城大学的林国范教授针对华夏南部地区的重大天气灾害形成机理提出了一项新的气象学理论……
总之,尽管21世纪初这会,华夏学术界的总体实力还比较薄弱,但是集中全国研究机构的力量供养一份季刊,还是绰绰有余。
当然,既然是面向国际发行的刊物,上面自然不可能只有华夏学者的文章。
随着常浩南发在arXiv上的论文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也陆续有一些国外研究人员向编辑部投稿。
只不过,外国人对你一份新期刊并不会有什幺特殊感情。
所以这些论文的质量倒是出乎预料的整齐——
都是投顶刊肯定没戏,但去投一些小期刊又不太甘心,正赶上有这幺个大佬站台的新平台,不如赌一把碰碰运气。
倒也符合常浩南最开始对JCAS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