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常浩南一边说,一边在代表刀具路径的地方画了个受力分析:

「所以,铣削力模型在任意一个方向上的的基本表达式应该是……」

【dFj=[Kts·hj(θ)+Ktp]dz】

「其中Kts和Ktp分别代表对应方向的剪切力和犁切力系数……」

「……」

虽然说是第一步,但仅仅考虑铣削力本身,以及由铣削力和安装误差所导致的刀具偏心量,就已经让整个系统变得非常复杂。

再加上常浩南几乎是靠一支笔在干讲。

搞工程出身的杨卫华已经有点跟不上节奏了。

不过,这并非因为常浩南在刚开始就用了什幺精深的理论。

只是推导过程确实过于繁杂了一些。

记下来回去多看几遍,总归还是能跟上思路。

好在,理论功底不错的魏永明很快接上了思路:

「测量铣削力所需要的各项传感器,在MS系列加工中心上面倒是都有……如果以MS45T三轴CNC加工中心为基础,那只需要修改工具机系统,就可以实现通过数字自适应切削参数控制切削力,从而补偿切削过程中刀具端产生的干扰,防止过度磨损,并且保持较高的切屑去除率……」

「但落实到具体的加工过程……如果想要通过刀具位置偏差直接确定加工量的误差,那就必须保证装夹过程对工件产生的影响小到可以忽略……」

这次,还没等常浩南开口,刚刚一直低头奋笔疾书的杨卫华就突然擡起头:

「关于这个问题,我这倒是有相对成熟的解决方案……」

常浩南原本的打算是,考虑到装夹形变量基本发生在夹具释放之后的一小段时间内,因此把装夹引发的形变量独立出去,利用基于应力场构建的变形预测法进行控制。

但突然听到有人这幺说,他也顿时就来了兴趣。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