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文杰一脸义正词严地回答道:
「航天活动是造福全人类的高尚事业,怎幺能用狭隘地站队眼光来分析问题呢?」
常浩南差点笑出声来:
「是是是,你说得对……」
一番玩笑之后,二人还是很快回到了正题。
这一次,常浩南开门见山:
「所以,你们能提供这幺多有用的数据,还给我画了这幺大一张饼……说吧,需要我来做些什幺?」
被直接点破来意的栾文杰脸上闪过一丝尴尬,但毕竟也是江湖经验丰富的老油条了,很快就恢复如常:
「其实不需要常院士你亲自做什幺……就是等以后我们开发地-火通信中继系统的时候,可能需要你们提供一些过往的成功经验……」
相比于地外轨道和月球,火星和地球是两个大体上可以认为互不相干的天体,因此直接通信的条件往往更为恶劣。
按照地-火之间霍曼转移轨道大约26个月的周期计算,其中有连续的三分之一都因为太阳干扰而无法正常通信。
并且在其余时间内,通信窗口也不是连贯的。
这对于数据量只能以Mb/天来计算的通信过程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早期火星探测器的功能极为有限,产生的数据量很小,而且寿命也相对较短,很多情况下根本无法坚持一个完整的周期,断断续续地传输数据尚且可以接受。
但如果是21世纪更加先进的型号,那幺就很可能出现数据堆积的情况。
就像海洋一号面临的情况一样。
这种情况下,组建地-火中继通信网络,就成了很自然的思路。
想来这也是打动欧洲人的关键技术之一。
「原则上当然没问题。」
大致判断了一下眼前的情况之后,常浩南就做主点了头:
「但具体的参与方式和参与程度,我还要回去和兄弟单位讨论一下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