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荣卫用有些拿不准的语气询问道:
「发汗冷却一般都是用在火箭发动机尾喷口上的,用来承受3500K以上的燃气温度……咱们这个验证弹到末端也才不过6-7倍音速,就算是按照全程海平面高度计算,气动加热也不至于到这种程度吧?」
本书首发101??????.??????,提供给你无错章节,无乱序章节的阅读体验
说完还特地转过头去看了一眼专精于此的六院代表。
突然被cue到的后者一开始还有点没反应过来,但旋即也跟着点了点头:
「这确实没错……从我们的经验来看,以目前的技术,发汗冷却的效率最高就已经可以做到10^9 W/m^2数量级……用在一个双锥体,而且速度连10个马赫都到不了的地方,确实有点大材小用。」
「而且,喷管部分的发汗冷却一般都是直接用液体燃料来做,这样气化之后的部分可以直接被烧掉,如果要在弹头部分实现这个过程的话,需要额外加一层多孔材料的防热层作为基体不说,还需要额外设计冷却剂流道,对双锥体的总体强度难免产生影响……」
从项目管理的角度出发,这种验证弹最大的风险其实并不在于加入多少单独的新技术。
毕竟就算真的出了问题,只要能找到具体原因,实在不行还可以进行状态回滚。
更要命的风险其实是整个系统因为某些原因而变得越来越复杂。
一旦出问题,就有可能导致按下葫芦浮起瓢。
如同一个屎山代码那样,把bug修好之后,整个程序反而没法正常运行了。
因此,刚才那几个小时的会议当中,唯一增大了系统复杂度的地方,就是把原计划的弹头配重改成一个末端加速发动机。
但这仍然是相对独立的部分,就算发动机启动失败,也不会对前面的推进系统产生影响。
而发汗冷却需要和动力系统高度耦合,本身风险就比较高,从性能上看似乎又没有如此高的放热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