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另外你记得回复一下姜研究员那边,就说我会尽快联系他们……」
说完之后低下头,把注意力放在了眼前的报告内容上。
林元毅见状没有接话,不声不响地退出了常浩南的办公室。
临走还没忘了把门给一并带上……
……
「有效运行时间完全达到了设计指标顺利实现了宽马赫数范围下的正常运行……」
「为降低建设成本,在稳定段参数设计过程中采用的不等嫡流动设计方法来满足流量要求,使稳定段上游高压管道的内径小于喷管喉道尺寸……」
「在换喉道喷管的设计过程中采用的逆向特征线法成功解决了传统设计方法运用于换喉道喷管设计时无法提高流场均匀性的难题……」
「……」
总的来说,虽然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但力学所那边的进度还是比预期要乐观不少。
尤其驱动段的首次点火,比原定时间表提前了两个月以上。
这还是让常浩南非常欣慰的——
高超验证弹这边,因为有了航天科工二院的加入,让弹头再入精度得到了极大地进步,所以试射时间很可能从一开始预计的2007年初提前到2006年上半年。
如果JF16风洞也能相应提前投入使用,那幺整个项目就可以提前进入乘波体,甚至是跟美国方面同步的超燃冲压研究阶段。
想到这里,常浩南就连翻页和做标记的动作都变得轻快了起来。
但不长时间以后,他就看到了刚才林元毅口中「奇怪的情况」。
「计算出来的气流总温,以及测温探针实际获得的温度参数都比一开始的计算结果低大约10%,但气流流速和压力没有偏差,几乎完全能与理论计算结果相对应……」
「随着爆轰能量的不断提高,气流总温也会相应提高,但二者之间不成比例,且能量越高,总温低于计算值的幅度越大……」
「……」
姜宗霖的文字描述稍微有些抽象,好在他附上了从最开始到昨天进行的全部17次实验数据,并把最关键的气流总温单独列成了表格。
最终,力学所通过调整爆轰驱动段和辅助爆轰段的参数,让气流总温突破了8000K大关,同时改变驱动段出口的尺寸,让相对应的气流速度维持在大约6200m/s的水平。
至于设定和结果之间的非线性问题,则是直接重复进行多次试验,制了一张对照表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