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思索了几秒钟后,孙燕来还是给出了一个相对比较有内容的回答:
「关于这一点,因为目前还处在构想设计阶段,所以我暂时没办法给出一个完全确定的方案,包括离轨帆技术本身也还需要进一步成熟和完善。」
「但我们确实正在考虑成立一个『国际轨道垃圾委员会』,对每年影响较大的太空垃圾威胁事件进行总结和评估,至于是否具有强制力……这是未来还需要与其它伙伴共同商定的细节。」
实际上,常浩南之前就提出过一个类似,但更加疯狂的设想。
趁这次机会在航天系统内部成立一家国有控股公司,主营「太空垃圾保险」业务。
只要购买一份,那无论在卫星入轨以及未来的全寿命工作过程中产生了任何的高危空间碎片,华夏方面都会代为负责清理。
有那幺点太空赎罪券的意思。
只可惜后来还是因为可行性比较低、恐怕连欧洲人和俄国人都不会接受,所以最终没有被摆在台面上讨论……
随后的几个问题,都相对中规中矩。
但众人关注的焦点,却明显随着太空渔船计划的落幕,以及现场气氛重新归于冷静而转移到了华夏航天的未来发展方向上。
毕竟,稍有脑子的人都能看出,经过这样一轮折腾,世界航天产业的发展格局即便不说是出现大规模洗牌,至少也会发生明显的格局变动——
就像是世纪之交那些年的航空产业一样。
1996年的时候,如果有人说华夏将会在未来10年内成为足以影响世界航空制造业格局的胜负手,那高低都得被当成是疯了。
就算是在华夏和欧洲达成支线飞机适航互认的时候,绝大部分人也最多就是意识到了前者在这方面的野心而已。
结果现在,航空动力集团已经能和斯奈克玛,乃至于罗罗这样的老巨头平起平坐。
而华夏国内的航空公司也已经开始在客运航线中增加C808和C909两个型号的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