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不论是长尾管发动机还是翼柱装药发动机,在更换新型推进剂之后都出现了的一定程度的不稳定燃烧现象,于是为了保证超燃冲压发动机的启动成功率,就需要延后燃气压力出现震荡的时间点,并保证在这个时间点之前让飞弹突破5.5马赫的速度墙,然后直接抛弃助推段……」
「……」
真正开始介绍情况之后,林成刚倒是很快就进入了状态,三两句话就讲清楚了问题出现的背景,接着话锋一转,开始进入正题:
「大概去年年中的时候,我们发现有一系列新的研究阐明了铝颗粒在含铝固体推进剂金属燃料中的燃烧特性和机理,所以就在这个方向下了些功夫……前期研究倒是相对顺利,很快就通过光学拍摄手段采集到燃烧室中微观区域的燃烧图像,也就搞清楚了AP/HTPB/Al复合推进剂体系的燃烧过程和燃面化学反应特征。」
「但是今年7月份,我们开始尝试把之前测试出来的几个优化配比装填到发动机里面做试车,发现性能确实是有一定提升,但无论怎幺调整,测试结果都跟设计指标对不上,而且数据的规律性很差……如果用参数拟合的路子,倒是可以强行获取一个关系式出来,但绝对算不上可靠的设计方法……」
「目前基本可以确定,这条技术路线是能走通的,但如果始终找不到可靠的设计方法,就只能回归传统路径,通过大量试验找到符合我们项目需求的参数,时间方面恐怕……」
说到这里,他有些心虚地擡头看了眼常浩南,苦恼地叹了口气:
「说实在的,我此前从未接触过对指标要求如此精确的固体火箭发动机,没办法法给出一个具体的进度时间表,但估计大概要4-5年左右……」
其实就一款全新的,而且性能有跨越式提升的发动机型号而言,4-5年的研制周期怎幺都不算长。
如果是之前在三院内部,那这个效率没准还能拿个集团层面的技术进步奖之类。
但现在眼见着其它同僚进度飞快,纷纷给出令人难以置信的研发周期,他哪里好意思因为自己个人的原因而拖累整个项目的总体进度?
相比于林成刚本人,这会儿已经重新坐回到会议桌主位上的常浩南倒是一脸平常。
他当然也觉得4-5年这个时间有点偏长,但这显然不是林成刚工作态度的问题,作为主持全局的总负责人,绝对不能在这种时候再给对方额外增加压力。
「小心一点是对的……宁愿事前检查,绝不事后返工。」
常浩南随口说了句从上一世一直记到现在的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