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本次测试所需要的一系列测试结果便被从另外一个专门的传感器数据处理工位送了过来。
「相比于使用半球形支杆进行防护的二号模型,三号模型在初始时刻的峰值热流密度下降至477.74W/cm^2,降幅达到57.4%,而且整体的壁面热流密度均控制在260W/cm^2以下……」
姜宗霖手里拿着一份热流密度图,向常浩南汇报导:
「从温度场的分布情况能够看出,飞行体头部回流区内的低温低压流体覆盖在钝体表面,起到了良好的热防护效果,另一方面,回流区依附在钝体头部使其等效外形更加细长,因此产生的弓形激波强度减弱,波后的压力和温度升高都相当有限。」
「另外,流场监测结果显示,受来流气动加热的影响,整个飞行前体表面的压力分布也相应发生了变化,气动圆顶在前沿部分形成了局部高压区,使得来流滞止点的压力系数达到Cp=1.87,整体气热耦合效应使阻力系数减小了大约4.4%……」
看着眼前并非最佳,但绝对算是已经步入正轨的结果,常浩南总算松了口气:
「说明我们针对大气层内高超音速飞行所做出的多物理场耦合策略是正确的……至少在方向上是这样,后面只要继续对那些无量纲参数进行调整,就能进一步提高模拟计算的精确程度……」
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先利用一个标准乘波体获得足够可靠的高超声速流场计算方式,虽然会额外耗费一定时间,但却给后面真正的设计流程省去了很多麻烦。
「表面的电磁屏蔽情况呢?」
常浩南再次问道。
「目前的传感器还无法直接测试模型表面等离子体鞘套的厚度,但通过安装在飞行体内部的电磁波发射器可以得出,头部在8-10Ghz范围内的透射率,以及侧壁部分在27-35Ghz范围内的透射率均有所提高,这些都和之前计算的情况类似,但是……」
说到这里,姜宗霖的语气出现了些许迟疑。
不过,还是很快继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