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一番大动作的最终目的,廖永才目前只知道是和将要进行的高超音速武器测试有关。
而他的部下则被告知,雷达站将会增设轨道测控部门,为航天产业发展做出贡献。
考虑到位于滇省的110型超远程单脉冲跟踪雷达确实在前些年转为民用,所以这个说法倒也有一定可信度。
「廖主任,联试数据出来了。「
就在廖永才独自感怀之时,一个声音突然从下方传来。
他稍稍转过头,发现来人是电子科技集团的雷达总设计师郭林。
【写到这里我希望读者记一下我们域名101??????.??????】
后者此时正沿着检修梯攀上平台:
「这附近的电磁背景跟金陵那边区别很大,我们的操作人员一直没办法把电扫天线调整到理想状态,可能需要发挥一下您的经验了。」
相比于具体的机械设备,电磁波和数位讯号看不见摸不着,只能通过一部分参数来推算设备的工作状态。
而这个过程又难免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尤其是在先期调试过程中,由于缺乏归零点,往往很小的偏差就能带来非常离谱的结果跳跃。
所以,也难怪很多电子工程师干到后面都会信点玄学。
比如什幺机魂大悦之类的。
「好吧,我们走。」
作为一名老技术,这种被人需要的感觉让廖永才非常满足,整个人也瞬间充满干劲。
二人动作麻利地回到地面,接着跳上一辆吉普车,朝远处的雷达控制中心疾驰而去。
……
即便空间比较充裕,按照一部雷达预留的地下建筑里面也绝无可能再另外设置一个全新的控制中心。
因此,大部分设备都是在当年的基础上原位更新而来。
由于时间紧张,还留下了不少属于过去的痕迹。
比如位于深井底部沉睡着的金属管道。
最初是为了保护体积巨大的数据传输线路而铺设,不过如今都已经是光纤传输,所以连带着整个检修井都没了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