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众所周知,据齿崩塌是由M=1模的触发所导致的,因此首先需要一个与有效势能函数有关的宏观驱动……」

「……」

接下来,他用了大约40分钟,具体解释了不完全磁重联模型下的准交换模不稳定性,并在最后提到了控制锯齿震荡的原理:

「上面的稳定性阔值可用于分析通过快离子、中性束注入或者热核反应及各种电流驱动等的据齿控制,在拥有足够运行数据的情况下,只要准确地测量出q=1面的位置,就能对中子束注入的位置进行精确定位,并找到最合适的等离子体预加热温度……」

「……」

主体内容全部说完之后,赫尔稍微停顿了一段时间,以便于下面的听众们理解和消化。

当然,即便与会者绝大部分都是老资格研究人员,也不可能在这电光火石之间判断出他讲述内容的正确与否,最多只来得及梳理出一个相对通顺的逻辑。

而至少在工程上,这个逻辑是无懈可击的。

「我知道,准确测量q=1面的位置并不轻松,并且中性束注入也需要很大的外部功率输入,但至少提供了一种彻底解决等离子体崩塌风险的理论途径。」

赫尔按下雷射笔,红色箭头刺入幕布上刚刚显示出来的设备结构图:

「因此,WEST将重点升级中性束注入与低混杂波加热系统,预计两年内将维持时间提升至大约800秒级别……」

在他的报告结束之后,以日本代表团为首,整个会议室都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不说别的,单就两年内把维持时间提升60%的计划,也值得受到这样的对待。

就连方鉴明和彭觉先都跟着拍了几下巴掌——

他们知道,法国人这个目标应该是可以实现的。

但因为理论出发点的错误,却不具备更大的潜力……

有了赫尔的珠玉在前,彭觉先上台时,会场内的反应已经冷淡了不少。

倒不是对彭觉先本人或者华夏代表团有什幺意见。

实在是刚才已经消耗了比较多的激情,现在需要缓冲一下。

毕竟,虽说华夏的东方超环进展迅速,但相比老牌的Tore Supra和JT60U而言,总归还是显得没有那幺耀眼。

更何况是升级之后的WEST了。

然而,彭觉先登台之的前两句话,就直接改变了整个会议的气氛。

「尊敬的各位参会代表,以及罗伯特·赫尔院士,我今天报告的主题也恰好与锯齿崩塌现象有关。」

「我们已经找到了充分的理论依据,证明过去10年中用于描述锯齿震荡的部分磁重联模型……在机制上是不够完整的!」

(本章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