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通过航空发动机在飞行器表面生成的等离子体能量太低,汤姆逊散射测出来的误差比电子密度数值本身都高,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用可调谐雷射激发特定能级粒子,测量萤光强度与空间位置的关系,结合干涉条纹反演电子密度分布。
尽管每次扫描的速度很慢,还只能得到一组二维的密度分布成像,但好在空间解析度可以达到厘米乃至毫米级且触发阈值很低,多来几次总能给出一个非常准确的结果。
随着新的指令被下达到前方操作端,固定在天花板上的机械臂很快降下,在2003号机的表面投射出两条相互平行且相对移动的绿色亮线。
光线扫过之处,原本的淡紫色萤光立即变得浓郁,旋即又逐渐恢复原状。
如同一层由萤光构成、不断由两侧向中间推进的海浪。
趁着这个功夫,刘永全又重新继续了原来的话题:
「我倒是觉得,红外信号的问题不会很大……至少现阶段还不会很大。」
感受到对方将信将疑的眼神之后,他又进一步解释道:
「之前我帮斯奈克玛改进M88-3和M88-4发动机的时候,在法国那边接触过一种需要安装在翼尖荚舱内的大型释放式诱饵,不光可以模拟战斗机尾喷口的温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出完整的机身信号,而且在被发射之后会滑翔一段时间,不是马上自由落体,达索准备用这个东西来欺骗多组元红外导引头乃至红外成像导引头……」
杨韦好像理解了他的意思:
「你是说,就算红外特征比较明显,也可以利用新型诱饵在一定程度上欺骗来袭武器?」
然而,刘永全却果断摇了摇头;
「不……实际根据法国空军的测试结果,即便是红外信号特征不算特别明显的阵风F2型战机,也很难用这种诱饵骗过最新一代的红外制导武器……所以我是想说,红外信号特征的些许差别,在实际作战中应该不会有特别明显的不同,相比之下,通过隐身能力、速度和机动性,时刻保持在对方的包线范围以外才是合理的制胜之道。」
杨韦摘掉工装帽,揉了揉因为好几天没打理而有些散乱的头发:
「你说的道理我都懂,目前大量装备的超视距红外空空弹也就只有米卡和R27T,确实都不是主要威胁,但甲方当初毕竟提出过相关要求……」
实际上,除了航空兵部队的要求以外,他本人也希望从自己手中诞生的第四代战机能够尽可能趋近完美——
由于十号工程的特殊性,杨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以副总设计师的身份具体主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