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有很多表象,不过归根结底确实如此……」

他把屏幕最右侧的滚动条使劲往下拖动,来到文件的中间部分:

「在双模态转换过程中,进气道入口处的马赫数越低、进气道的总压恢复系数越高,所需的燃烧诱导激波串增压比就越低,从而可以获得更高的性能,或者换一种说法,可以降低进气道的设计难度,但另一方面,过低的进气速度不利于超燃冲压模态的正常启动,很可能像当年的X51A那样,长时间停留在过渡模态而无法进入真正的超燃冲压工作循环……」

尽管X51A的两次测试均以失败告终,但它却给华夏方面的超燃冲压技术带来了不少启发。

尤其是长征9号核潜艇全程监视的第一次测试,几乎算得上是工程界失败教训的百科全书。

停顿片刻之后,刑牧春坐回到身后的椅子上,并指了指另一边的姜宗霖:

「老姜之前提出过一种新的思路,以降低一部分比冲为代价,同时扩展亚燃冲压段的工作区间上限和超燃冲压段的工作区间下限。」

说着又用笔指向屏幕上代表过渡模态的那一段曲线:

「在低飞行马赫数时,可以采用更大的燃烧室配合较小压缩比的进气道,而在向高马赫数飞行的过程中,可以让燃烧室扩张比需持续减小,配合进气道的压缩比提升,在减少燃料当量比的同时,调节燃烧室尺寸来保持最佳模态工况,从而降低模态转换过程的持续时间。」

姜宗霖虽然也算是工程出身,只不过因为大半辈子都在研究超高速风洞,所以对于高超音速飞行动力学的认识却主要以理论层面为主。

单就图上列出的数据而言,他的提议倒是非常合理,但执行起来难度非常大。

「运行范围越宽,需调节的尺寸范围越大,调节机构的可实现性也越差。」

常浩南摇了摇头。

「再考虑到燃料供应系统、燃烧室主动冷却系统和超高速飞行条件下来自外部气流的冲击……以目前的材料性能,几何可调燃烧室的实现难度极大,就算勉强做到,也会因为工作条件趋于极限,加上过度复杂的结构导致可靠性受到影响。」

自打开始研究计算材料学之后,他对于材料,尤其金属材料的极限性能已经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

不过,刑牧春显然还是对这个思路不死心: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