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两次失败试飞的部分特征,结合我们自己的理论模型,逆向推导出问题所在并不困难。简单来说,他们在处理激波-边界层干扰时使用了错误的湍流模型,导致在弹道末端转入俯冲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纵向失稳。」
这番专业术语密集的解释让非技术背景的代表团成员一脸茫然,但叶戈罗夫和其他几位专家却明显受到了震动。
稍微靠后的位置,一名年轻技术人员压低声音,向旁边的列昂尼德·列别杰夫教授询问:
「这种事情……真能通过理论模型逆向推导出来?」
列别杰夫几乎不假思索地摇头:
「当然不可能,除非他们得到了X51的……」
老人突然意识到失言,瞄了一眼身后几个来自经济与贸易部的成员,硬生生把「设计图纸「几个字咽了回去。
而在队列最前面,叶戈罗夫则继续问道:
「您是说……即使超燃冲压发动机工作正常,X51A也无法稳定飞行?」
「你当然可以这幺理解。」
常浩南肯定地回答道:
「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X51A在硬体层面其实没有太大问题,只要对方能够通过多次测试找出问题的关节所在,就能很快扭转前两次测试失败的不利局面……」
这当然是纯粹的烟雾弹,只不过,叶戈罗夫却对此深有共鸣——
他们正在研发的下一代潜射弹道飞弹RSM-56的情况就与之类似,前面十几次试射的成绩可谓惨不忍睹,但在修改了一部分控制逻辑之后,就马上实现了连续多次试射成功。
相比于硬体缺陷,软体系统的特征正是如此。
有可能十年也解决不了问题,也有可能下一秒就万事大吉。
接下来的参观中,尽管叶戈罗夫显然还沉浸在刚才关于X51A的惊人信息中,几次试图拉回话题,但常浩南却表示华夏方面在高超音速研究领域目前不需要外部支持,并将话题引向双方可能的合作领域,特别是俄罗斯在核燃料循环与核设施建设方面的技术和经验优势。
这里面的意思,几乎可以说是明示了。
「我不是核工业领域的专家,没办法直接确定什幺。」
叶戈罗夫表态道:
「但我在回国之后会第一时间把这一消息汇报上去,想必原子能公司会很愿意加入进来,进一步拓展在亚洲的市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