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辉有些受宠若惊,但一时间又觉得有点别扭。
只好有些僵硬地回答道:
「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常院士。」
「走,一起去看看数据。」常浩南在前面带头,「我需要听听你们飞行员的直接感受。」
……
一小时后,基地数据分析中心。
巨大的屏幕上已经显示出了刚才任务的各种参数曲线,技术人员正在忙碌地整理数据,不时低声讨论着。
「从传感器记录来看,飞弹的脱离和点火过程一切正常。」常浩南走到主控台前,调出了飞弹发射前后的关键数据:「你在11500米高度的感觉如何?」
郑辉思考了一下,回答道:
「在这个高度下,飞机的动力表现非常出色,即便速度达到1650公里每小时,我仍然感觉发动机有充足的推力储备……总之在有足够时间爬升和加速的前提下,构成发射条件并不成问题。」
「但在低空呢?」常浩南敏锐地追问,「我注意到你在6000米以下的高度时,操作输入明显增多了。」
郑辉点点头:「是的,在相对低的高度,尤其是6000米以下,即使飞弹挂在机腹中线位置,也能明显感觉到额外的飞行阻力。」
稍微停顿一下之后,他继续补充道:
「操作手感……怎幺说呢,就像飞机突然变沉了。」
王炜插话道:
「从刚刚收集到的数据看,这种阻力增加主要集中在亚音速阶段。一旦突破音障,情况反而会好转。」
常浩南盯着屏幕上的数据曲线,若有所思:
「这符合乘波体的气动特性,吻切锥设计重点优化了马赫数5以上的升力系数,在更低的速度,尤其亚音速下主要提供的是阻力。」
说完之后,又突然转向技术人员:「把飞行迎角和速度的关联曲线调出来。」
一名上尉军官迅速操作,几条新的数据曲线随之呈现出来。
常浩南盯着看了一会儿,然后走到屏幕前,拿起一根伸缩天线指向其中一条:「在亚音速,尤其是800公里每小时以下的范围内,带弹飞机的操控特性主要受飞行迎角影响,而非速度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