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相当委婉且公式化的回答,不过有经验的人不难从中剖析出真正的答案——
是。
发布会结束后不到两小时,全球各大媒体已经将这一消息传遍世界。
CNN的科技专栏作家在直播中直言不讳:「这可能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太空发现之一,它不仅证实了火星作为'第二地球'的潜力,更展示了华夏在深空探测领域日益增长的实力。」
而在专业科学领域,讨论则更为热烈。
一位署名「红色星球「的用户在Space.com的评论区写道:「金属离子层意味着火星大气比我们想像的更加活跃,这可能是由于太阳风与残余磁场的相互作用。如果能够找到足够强的局部磁场区域,未来的火星基地将获得天然辐射防护。」
与此同时,美国NASA总部的气氛却凝重得几乎能拧出水来。局长查尔斯·博尔顿的办公室里,十几名高级官员围坐在会议桌前,墙上的大屏幕正播放着华夏发布会的片段。
「他们是怎幺做到的?」NASA科学任务理事会副主任托马斯·祖布钦皱着眉头,「我们的'火星奥德赛'和'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运行了这幺多年,都没能发现这个金属离子层。」
「不是没能发现,是没往这方面想。」喷气推进实验室主任查尔斯·埃拉奇苦笑着摇头,「我们设计这两个探测器的时候,还没考虑过利用火星残余磁场为表面活动提供保护的事情,所以磁力计的灵敏度和覆盖范围都不够。」
博尔顿局长揉了揉太阳穴:
「现在不是讨论科学细节的时候。白宫已经打了三个电话过来,媒体也在门外堵着。我们需要一个回应,一个能让公众和国会满意的回应。」
「我们有什幺可以拿得出手的?」有人小声问道。
「好奇号。」博尔顿叹了口气,「它比中俄的探测器先进得多,但问题是它要到明年才能发射。」
好奇号本来打算在2009年中发射,后来因为一个小问题,导致交付时间拖延了几个月。
火星探测不比月球,发射窗口期差不多两年一度,错过了就只能再等下次。
实际上,中转站方案的另一个优势,就是可以放宽对轨道的要求,大大缩短窗口期之间的间隔。
「那就提前宣布。」NASA公共事务办公室主任建议道,「把媒体注意力引向未来,强调'好奇号'将携带的仪器比'萤火一号'先进多少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