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组的光学成像不仅解析度高出30%,视场角还扩大了15%,完全达到了与甲号方案比肩的水平。」光学工程师王家骐汇报导,「这说明,缩小光学模块体积并未明显影响到侦察性能,我们的改进思路没有问题。」
为了给合成孔径雷达天线让位,乙号方案的设计团队不得不在其他地方抠出空间。
程俊红的嘴角微微上扬,这是他今晚第一次露出接近笑容的表情,并示意切换到另外一个区域。
在火箭炮阵地东侧稍远处,还停着一辆炮兵指挥车。
但在歼侦8C的侦察结果中,这里却是一片空空如也。
「这个目标应该进行了相当完善的红外伪装,比如自适应红外伪装网,甚至是一些主动的降温或者热反射措施。」王家骐继续评价道,「但无侦8采用了最新的多波段红外技术,传统针对窄波长范围的隐蔽措施很难完全藏匿信号。」
程俊红点点头,算是认可了对方的工作成绩,但目光却已移向屏幕角落的另一个文件夹——
那里存放着的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结果,才是今晚真正的重头戏。
负责雷达设备整合的袁孝康也微微坐直身子,时刻准备加入讨论。
乙号方案选择的SAR雷达是在一个相对成熟的方案基础上改进而来,因此研制周期比较短,也不需要一个完整的设计团队,只有包括袁孝康在内的几个人被电科集团派过来配合工作。
然而,在切换到SAR成像时的一瞬间,会议室的气氛骤然变得微妙起来。
初始的全景视图看起来还算理想,火箭炮阵地的整体布局一目了然,包括那辆指挥车也没能逃过雷达波的侦测。
甚至得益于更大的有效观测视野,图像边缘还出现了另外一群目标,看上去像是同样在参加火力-山丹演习的另一支自行火炮部队。
但当程俊红要求放大至车辆级别细节时,问题却开始显现。
某辆运输车的轮廓在雷达图像上出现了诡异的扭曲,本该笔直的车体变成了波浪状。
更严重的是,相邻两门火箭炮的成像质量差异极大——其中一门的外形轮廓勉强可辨,另一门却扭曲得像是某种怪物。
如果不是之前就已经知道目标性质,他恐怕会以为这是一台正在切换形态的变形金刚……
另外一侧呢,程俊红的声音依然平稳,但指节已在桌面上无意识地敲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