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半波电位:1.05 V

燃料转化效率:76.6%

「76.6%……」常浩南忍不住轻声重复,「我记得……氢氧燃料电池理论转化效率上限是83%?」

「没错。」王令骁点头,接着将屏幕上的数据切换到二通道,也就是旁边另一台使用传统商业铂碳催化剂的电池。

在完全相同的测试条件下,起始电压仅为1.03 V,转化效率更是只有55%左右。

「确实了不起……」常浩南由衷赞叹,随即又进一步问道:「这种双原子催化剂的微观结构表征结果有吗?特别是原子尺度的分布状态?」

「常院士稍等,刚做完一批样品的电镜,结果应该马上送过来。」

常浩南点点头,示意自己不急。

但实验室里的气氛却有些冷场。

为了免得尴尬,他干脆趁着等待的间隙问出了另一个关键问题:「这种双金属负载的单原子催化剂,合成难度应该非常大吧?」

常浩南设想中的单原子阵列极其复杂,但刚才对方拿出来的样品估摸着有几克之多。

张韬院士笑着摆摆手:「没那幺玄乎。我们用的是高温热解法。先对MOFs框架进行改性,把部分铂替换成锌。然后用这个改性后的前驱体直接高温烧结。高温下锌会被『烧』掉挥发走,剩下的铂和铁就能稳定地留在载体上,有效防止团聚。」

随后他又补充道,「当然,如果常院士研究的体系不耐高温,还有球磨法或者原子层沉积法可选……总之,工业量产是难题,成本也高得很,但实验室里弄出点样品,路子还是不少的。」

如此轻描淡写的回答让他一时震惊,想着果然是隔行如隔山,自己觉得如同天堑的难题,在专业的人看来竟然还有多种方案可选。

然而,这份喜悦并未持续太久。

张韬话音刚落,实验室的门被推开。

另一名研究员气喘吁吁地进来,手里拿着一个U盘。

数据被迅速导入电脑。常浩南迫不及待地俯身查看高分辨透射电镜和球差校正扫描透射电镜的图像。

尽管是二维结果,但还是清晰地显示出了载体上的单个金属原子亮点。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