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为深空探测、高超声速飞行器等尖端领域提供革命性的能源解决方案。
也就在这时,电脑邮箱的提示音响起。
是孙飞从羊城发来的紧急邮件,附带着几张令人血脉偾张的图像。
高分辨TEM图像上,碳纳米管载体表面,清晰可见一条条沿着特定晶向延伸的、明亮而连贯的「亮线」。
「高密度的钴原子!」
旁边的APT三维点云重构图与之完美迭加,每一个代表钴原子的光点,都精准地落在TEM显示的链状结构上。
「断裂率被成功压制到了惊人的25%以下!局部区域甚至观测到了长度超过50纳米的链状结构……」
「成了!」张韬猛地一挥手,力道之大让周围的人都能感觉到风量。
「令骁,论文!立刻动笔!」
王令骁的心脏在胸腔里狂跳,眼前的数据梦幻得不真实。
「张老师,我们是不是应该……先全力把专利壁垒筑得更牢靠一些?」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仅仅12个小时之前,论文对于他来说还跟性命差不多重要。
但在这样的结果面前,似乎已经可以退让到第二位了。
「怎幺,不急着发论文了?」
张韬打趣道。
王令骁却郑重其事地摇摇头,继续问道:「还有,合成工艺的核心细节,特别是hBN界面层的精准控制和雷射参数的动态匹配算法,是不是暂时不要完全披露在论文里?万一被竞争对手……」
他的担忧合情合理。如此颠覆性的成果,足以让任何一家巨头垂涎三尺。
张韬理解学生的谨慎,但他更清楚全局的节奏:「令骁,你的顾虑有道理。但常院士那边面临的国际专利围剿压力是迫在眉睫的,我们需要这篇论文作为战略反击的第一枪。」
「况且。」他语气笃定,「最核心的黑箱——也就是常院士那边开发的、指导雷射参数精确调控的量子化学动态模型,以及氮化硼过渡层与特定缺陷屏蔽机制的关联函数,本来就不会出现在论文里。」
「这样,别人就算拿到论文,也只能在Co-hBN这个特定体系下尝试复现我们的结果,没有那套计算模型,他们想摸索出新的高效体系,无异于大海捞针,时间成本巨大……这个时间差,足够我们完成全球专利布局了。」
……
一周后,带着报告和满心期待,王令骁跟随张韬连夜飞抵京城,直奔火炬实验室。
在常浩南的办公室里,王令骁将文稿呈上。
标题赫然是——
《基于三维结构的单原子催化剂构筑及其电化学反应性》。
「数据扎实,逻辑清晰,总体……非常出色。」常浩南放下文稿,看向王令骁,目光中带着赞许,但随即话锋一转,「唯独预设的标题稍显冗长,而且冲击力不足。」
王令骁心头一紧,连忙虚心请教:
「常院士,您的意思是?」
常浩南拿起笔,在稿纸上划掉了原标题,写下一行新的文字:
《光场编程原子阵列实现超稳定电化学界面》。
「如何?」常浩南目光扫过二人,「光场编程——直接点明我们操控原子的核心手段,这是前所未有的主动控制精度;原子阵列——突出材料的本质特征;超稳定电化学界面——直指应用价值的核心,也是我们数据最震撼的地方。简洁、有力、抓人眼球。」
王令骁反复咀嚼着新标题,眼中光芒越来越亮:「『编程』这个词用得太精准了!把雷射干预描述为一种对原子的编程,瞬间将技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充满了未来感和控制力。我完全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