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我们预估,大规模工业化后,新涂层的成本只会比现有高端电极材料略高,带来的性能提升将远远覆盖这部分成本增量,不会导致电池终端价格的显着上升……」

「……」

这下子,内行和外行之间的差别就体现出来了。

真正的记者全都惊叹于张韬回答的内容,而某些一眼就像是学者的家伙则纷纷紧盯着屏幕上的那张照片,看得如痴如醉。

一位挂着日经新闻身份牌的「记者」举手提问:「张院士,您刚才展示的这张三维原子图像非常清晰,但似乎并未出现在您们发表在《自然》的论文中?请问这是否是后续的补充数据?」

这个问题问到了关键,正是张韬等待的切入点。

「这位记者观察得很仔细。」张韬点点头,「确实,这张图像没有出现在《自然》的论文里。原因在于,目前国际上所有商业化的微观表征设备,无论是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还是扫描隧道显微镜(STM),都难以精确地、无损地给出单个原子在三维空间中的绝对位置信息,特别是在这种复杂的载体-催化剂体系中。」

「然而,精确的三维原子位置信息,恰恰是我们设计光场编程合成路径、优化参数以实现原子阵列排布的最核心依据。」他加重语气,「为了解决这个关键问题,我们不得不藉助了一些……仍处于实验室开发阶段、尚未完全商业化的特殊表征技术进行辅助分析。」

「正因为这些技术本身还不够成熟,并非业界广泛认可的标准设备,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争议和质疑,我们才没有将这部分辅助表征的结果放入正式发表的《自然》论文中。科学需要严谨,我们选择了更保守的呈现方式。」

张韬的解释合情合理,展现了一个科学家应有的审慎态度。

就在这时,一位坐在前排、早已被安排好的国内某权威科技媒体的记者,恰到好处地举起了手,动作幅度稍大,甚至不小心碰倒了旁边的录音笔。

这是早就安排好的「暗桩」。

崔燕立刻会意,点了他。

「张院士您好!我是《科技前沿》的记者。您刚才提到,为了获得精确的三维原子位置信息,使用了尚在开发中的技术。这是否意味着,这项令人振奋的新材料技术,距离真正的工业化大规模应用,还存在一些技术门槛?比如,这种特殊的表征技术能否支撑后续更复杂的材料设计和优化?」

这个问题,完美地递上了梯子。

张韬脸上立刻浮现出那种科研工作者面对难题时的坦诚与一丝「焦虑」。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