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9章 验证,思路可行!
几乎与此同时。
京城,火炬实验室。
常浩南和栗亚波同样在紧锣密鼓地操作着MTA-01设备。
当然,是编号为CN-001的那台。
只不过,他们的观测对象并非电极催化剂,而是那种在近红外波段表现出负折射效应的薄膜样品——
实际上,这才是MTA-01诞生的初衷。
现有的金属基负折射材料稳定性极差,传统电镜和原子探针需要分别制样、测试,数据犹如隔山打牛,难以精确关联瞬态的结构变化与光学性能。
只有MTA-01这种能在同一针尖上、几乎同步完成高分辨透射成像与原子探针断层分析的全新工具,才能捕捉到稍纵即逝的关键画面。
「第207组样品,准备上机。」
常浩南把样品杆交给旁边的栗亚波,接着放下手中的电解抛光针,起身活动了一下因长时间保持稳定而有些僵硬的右臂。
本来嘛,以他现在的地位而言,已经很少需要亲自动手干这种体力活了。
但一方面设备刚刚运抵不久,临时培训出来的学生们还不太能让人放心。
另一方面,实验室里的人手也不太够。
在过去几天时间里,整个测试中心几乎变成了一条高效运转的流水线。
楼上的合成实验室源源不断送来新制备的薄膜样品;
隔壁的专用光学折射率测试车间快速筛选出表现出负折射效应的「幸运儿」;
筛选通过的样品则被火速送到常浩南所在的制样台,在他手中化作承载着原子秘密的纳米针尖;
最终,这些针尖被小心翼翼地安装到MTA-01的样品杆上,送入真空腔,接受原子尺度的表征成像。
一切看上去都是那幺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