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算了。」栾文杰低声感叹,声音透过面罩显得有些沉闷,「这东西就算能展出,我们怕是也抢不过国博……」

一个玩笑,让现场的气氛轻松了不少。

但很快,他又话锋一转。

「我之前去华芯国际调研的时候,听他们的技术专家提到过。」栾文杰提出了一个更长远的问题,「在当前硅基CMOS工艺的物理框架下,制程的极限大概在5nm或者3nm附近,如果按照刚才计算的107.22nm等效波长来推算……」

「是否意味着,未来我们这台ArF-1800,也有可能通过技术优化,用于生产下一代,甚至下两代的产品?这关系到我们战略窗口期的长短!」

这个问题,张汝宁已经等待了很久。

「跟刚才那张表上的情况一样,业界宣传的『5nm』、『3nm』这些节点名称,仍然是制程叠代的代称,跟实际的最小物理特征尺寸并非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

他解释道:

「所谓『5nm』节点实际对应的特征尺寸,业界预估会在25nm左右,至于『3nm』,则可能对应到15-18nm区间。」

张汝宁隔着面罩整理了一下护目镜,继续深入技术本质:

「对于25nm的特征尺寸,ArF-1800仍然可以通过双重曝光技术实现,就是良品率会比单次曝光生产30nm级别的产品时有所下降,工艺整合的复杂度也会提升,不过技术路径是确定存在的。」

尽管隔着面罩,但众人还是能感觉到,栾文杰原本皱着的眉头舒展开来。

而张汝宁语气却变得慎重起来:

「至于20nm以下级别的特征尺寸,将是另一个维度的挑战……实际上,随着晶片制程逼近硅材料的物理极限,量子隧穿效应将变得无法忽视,电晶体将难以有效关断,漏电流剧增,同时微观层面的不确定性会急剧放大,导致器件性能的波动性大幅增加。」

「一般认为这个临界尺寸会在10nm左右,但考虑到衍射极限的存在,以及任何工业产品都不可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完美无缺,就算是使用EUV光刻机,要想稳定量产特征尺寸在20nm以下的产品,也会非常非常困难,而且良率会不可控制的降低。」

随后,他做了一个总结性的判断: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