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9章 无形的风暴
就在全球沸反盈天、华尔街分析师疯狂调整模型之际,风暴中心之一的火炬实验室,却处于一片截然不同的寂静之中。
常浩南坐在一个与他身份地位完全不符的狭窄工位上,身边已经几乎堆满了演算使用的草稿纸。。
而面前的终端电脑屏幕上,则显示着一系列流场模拟数据。
对于此刻的他而言,外界的一切,都不过是遥远的背景噪音。
常浩南脑海中的灵感在「驺虞」突破高超音速的刹那被洒下种子,而如今,已经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候。
「如果……速度场的瞬时值,只是表象呢?」他一边嘟哝着,一边重新扯下一张稿纸,手中的中性笔在上面画出一个略显扭曲的轨迹,「或许……流场的形状,还有拓扑结构的演变,才是湍流真正的语言?」
几乎在这个念头出现的瞬间,原本阻滞的思绪,瞬间通达!
常浩南清楚,这是系统对于「可行思路」的回应。
他当即投入到一项宏伟的抽象构建中。
「将满足Navier-Stokes方程物理意义的解,也就是{速度场 u(xt),压力场 p(x,t)}视为一个抽象的「点」,构建一个名为解空间 S的集合……」
但很快,又修改了纸上的定义:
「不,应该是一个拓扑空间……」
「核心在于定义S上的拓扑,两个解「相邻」,若且唯若它们所描述的整个流场「骨架形态」和动力学行为在某种整体度量下极其接近。」
「这意味着,即使局部速度瞬息万变、混沌难测,只要流场的「宏观构型」和演化趋势相似,它们在S中就是邻居。N-S方程本身,则被重新诠释为定义在这个抽象拓扑空间S上的一个动力系统,一个引导「解点」随时间流淌的几何流……」
「……」
目标彻底转向:不再寻求一个显式的万能公式,而是要理解这个几何流如何驱动「解点」在S的「地貌」中穿行,特别是它如何改变解所对应的流场拓扑结构。
这是将流体力学最核心的混沌难题,转化为几何与拓扑框架下的秩序探寻。
确定了基本路线之后,常浩南把演算纸推到一边,摆正键盘重新进入计算终端……
定义S的拓扑结构使其具备良好的数学性质将会是第一个严峻挑战。
建立N-S算子与这个抽象动力系统的严格等价映射,需要引入现代几何分析中艰深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