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第1677章 丧钟为谁而鸣

华夏宣布可以自行生产等效7nm晶片的消息如同一场风暴,很快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

相比之下,大卫·特莱之前在Helion Energy发布会上的豪言壮语,则仿佛成为了遥远星系的微弱回响,被这片由「华芯国际」、「7纳米」、「量产」构成的声浪彻底淹没。

西方世界长久以来赖以自持的最后一道心理防线,在事实面前轰然崩塌。

正如常浩南所预料的那样,原本西方世界面对华夏的唯一心理优势,就在于其自认为掌握了生产新一代半导体的关键命脉,而几乎所有高新技术行业又全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半导体有关。

他们因此坚定地相信,华夏之前的所有反制措施都是虚张声势。

只要继续坚持下去,就一定是华夏方面率先耗不下去,最终选择让步,或至少坐回到谈判桌前。

但前一天晚上的华夏新闻,却无情地戳破了这种美梦泡泡,直接宣布了「依靠半导体产业限制华夏发展」这一根本思路的破产。

近乎窒息的错愕之后,是舆论场的剧烈痉挛。

金融时报甚至带上了一丝宿命般的感慨,直言若华夏的声明被证实,将标志着「一个由西方主导关键技术标准的时代正加速落幕」,其影响远超贸易争端,触及全球权力结构的深层根基。

尤其是一众美国媒体,自然不可能如此轻易地投子认负。

华尔街日报科技版主编查尔斯·霍顿盯着屏幕上反复播放的新闻画面,纠结许久之后,最终在标题栏打下一行字:

《迷雾中的光芒?华夏新技术宣称亟待独立验证》。

文章充斥着技术性的质疑:良率是否真达量产标准?设备核心部件是否完全自主?产能规模几何?

字里行间透着一股不愿相信的挣扎。

纽约时报则试图从宏观层面解构:

《华夏宣称的突破或将重塑全球科技供应链》。

其分析虽显克制,但核心论点仍是「宣称不等于现实」,暗示这可能是在高压下释放的烟雾弹,旨在动摇对手的决心。

并看似客观地呼吁「审慎观察,等待进一步验证」。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