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公司作为英国最早的海外合股公司,然而却发展迟滞,落在了东印度公司、非洲公司、哈德逊湾公司、黎凡特公司等贸易特许公司的后面,与早年受到的多次贸易重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而这些重创几乎都是由于沙皇的政策大转向造成的。
比如1642年,莫斯科公司遭到沙皇下令驱逐。
不久后,虽然公司又被允许在俄国经商,但由于1649年不列颠将自家国王送上了断头台,以此为由,沙皇取消了莫斯科公司的贸易特权。
1667年彼得大帝颁布的《贸易宪章》严格限制了外国商人的活动范围,没收了他们的商品和固定资产,并禁止他们涉足零售业。
而这些行为,无一例外的,都导致了英俄外交关系的恶化。
因为在长达数个世纪里,英国都是重商主义国家,这也就意味着英国外交便是商业贸易的延升。
至于俄国能否继续与英国维持良好的外交关系,这一点休特还真不敢保证,毕竟谁也不知道沙皇的脑袋里装的到底是什幺。
很多时候,即便沙皇本人坚持政策不动摇,但是当他死后,新继位沙皇又会祭出截然相反的贸易政策。
比如彼得大帝时期,俄国曾经取消了皇室对粮食、白酒、食盐和烟草的商业垄断,使得俄国国内出现了近乎自由贸易的景象。
然而,彼得死后,新沙皇便立刻恢复了对商业的垄断,使得一切又倒退回原来的状态。
这样过往的经验不仅令俄国商人变得畏手畏脚,比起长期投资更倾向于短期投机捞一票就跑。
甚至连莫斯科公司的英国商人在吃了几次闷亏以后,也变得不肯加大对俄国的投资力度。
休特在莫斯科公司担任过出纳,如今又在宪兵系统里磨练了几年,因此在仔细琢磨后,他心底不禁升起了一个疑问。
虽然在他看来,英俄关系正处在蜜月期,但如果那万分之一的可能性真的发生了,到时候该怎幺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