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3章 维多利亚的自由恋爱?这是比利时的灭国问题!
斯托克马男爵闻言,这位不苟言笑的比利时男爵终于露出了一丝发自肺腑的微笑:「那你肯定也见识过耶拿那帮学生的德性。他们的拉丁语可能背得比校训还熟,可是一上酒桌,不论是国王还是校长,他们都敢骂上几句。德意志的激进派主要集中在大学里,就像伦敦一样。」
亚瑟不明白斯托克马为什幺要在最后加上这幺一句。
不过联想到斯托克马刚刚还着重提了一句伦敦大学和杰里米·边沁,这家伙貌似是觉得他也是激进分子吧?
其实从某种方面来说,亚瑟的意识形态与利奥波德执掌下的比利时王国相当契合。
在思想上,利奥波德虽然出身于德意志小邦,但是他的观念却比任何一个德意志都要开明得多,认可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度。但是,与此同时,他的身上也保留了相当浓厚的德意志传统,他要当一个大权在握的君主,做一个顽强到一丝不苟的国王。
通常来说,这两种思想是十分矛盾的,但利奥波德却在比利时把它们结合的很好,比利时的《1831年宪法》是欧洲最自由的一部宪法。利奥波德负责为比利时提供秩序与威望,而比利时议会则负责为利奥波德提供民意与合法性。二者之间不是谁制约谁,而是谁都离不开谁。
比利时有五个邻国,三种教派,两种语言,自由派与保守派,天主教徒与世俗主义者,弗拉芒人与瓦隆人,旧贵族与新资产阶级,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杂货铺式的国家,利奥波德却把它收拾的很好。
利奥波德在英国居住的那十五年里,没有一天是白待的,不列颠妥协政治的优点被他全部吸纳,德意志强人政治的优良传统也没被他扔在一旁。
如果硬要给现如今的欧洲君主排个名次,这位比利时的开国君主绝对是位列前三甲,甚至有机会问鼎头名的。
亚瑟并未立刻回应斯托克马的那句「就像伦敦一样」。
他只是微微一笑,把那根雕着银鹰头的手杖在指间慢慢旋转着,像是在思索,又像是在试图掩盖某种轻微的不悦。
他才不紧不慢地开口:「阁下说得没错,伦敦大学确实藏着不少狂热分子。有些小伙子恨不得把下议院拆了当柴烧,也有人觉得只要推倒威斯敏斯特修道院,社会就能重建得像希腊神庙那样完美。不过,这世界上也不是所有在酒馆里谈自由的人,都是要去街头点火的。」
斯托克马轻轻挑了挑眉毛,他在重新端详亚瑟。
他跟着利奥波德离开伦敦是在1831年,那个时候亚瑟就已经在英国小有名气了,只不过那时候大伙儿一提到他,都是众口一词的称赞他是大不列颠最优秀的警官。
但四年过去了,这位当初几乎挑不出任何缺点的正面人物,如今却争议不断。
101??????.??????全手打无错站
按理说,他在伦敦大学接受了激进派的教育,毕业后又在保守派先锋队苏格兰场工作,那他的政治倾向应该会介于二者之间。
但谁能想到呢?
介于激进派和保守派之间的辉格党实际上并不喜欢这位年轻的爵爷。
斯托克马来到伦敦这几天,已经参加了好几场辉格党的宴请了。
然而,不论是帕麦斯顿子爵还是邓坎农子爵,他们在提到亚瑟·黑斯廷斯这个名字时,给出的评价都偏向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