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这样的讨论充斥在酒馆、咖啡馆里,人人都在谈论「本雅明·布冬」,不仅关心他的命运,也从他身上看到了某些自己的影子。

尤其是对相隔90年的两场革命的叙述,让经历过制度巨变的巴黎人感触极深。

残疾军人看到「本雅明·布冬」就像看到自己——在战争中失去了健全的身体,年纪一把了还要学怎样走路、拿刀叉、上厕所……

工厂工人看到「本雅明·布冬」也像看到自己——十三岁进纺纱厂,二十岁背就驼得像六十岁,胡须尽白也攒不下养老钱,仍要拖着只剩皮包骨的身子去码头扛包。

对他们来说,「逆生长」是身体先衰老,生活却逼他们回到童工起点——重新学做最低级的杂役,重新接受最低的工资。

中产阶级、小业主、富人、贵族……似乎都在「本雅明·布冬」身上找了一点属于自己的共鸣。

这种「倒着生长」的奇特设定,就是逼着读者去思考、去想像、去联系,最终在「本雅明·布冬」身上观照到自身。

就连巴黎顶级的贵妇人罗斯柴尔德夫人也被深深地触动了。

在她位于圣日耳曼区的宅邸里,德·诺阿伊子爵夫人用手帕轻轻按了按眼角:「哦,可怜的本雅明·布冬注定要失去一切,不是吗?

当他终于看起来像个年轻人时,他的心智却已历经沧桑,而他爱的、理解他的人,要幺老去,要幺离开,就像黛芬尼……

这简直是命运最残忍的玩笑!」

其他贵妇人也纷纷点头附和,讨论着本雅明未来将面临的种种「失去」和注定悲剧的命运,迫不及待地泼洒自己因为过分挥洒而显得廉价的同情。

罗斯柴尔德夫人等她们安静下来后,才矜持地开口:「这就是我们社会的可悲——只会根据外表来定义人、要求人、接纳或排斥人——

我们要求『老翁』沉稳睿智,要求『青年』活力冲动,要求『孩子』活泼天真。有谁,真正去聆听、去看见每个人躯壳内那个真正鲜活的灵魂?」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