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们,请看!《雷雨》为我们揭示了资本家拉维尔涅如何通过剥削矿工的血汗,建立起他奢华的『牢笼』。
而在这个牢笼里,他自己和他的家庭也正在腐烂、崩溃。
马塞尔是我们工人阶级的代表,但他的存在和反抗展现这个家族内部,也存在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
爱德华、芬妮、安托万,他们都是这个罪恶制度的牺牲品。
他们的死,不是命运的捉弄,而是资产阶级家庭私有制必然导致的悲剧!
索雷尔先生的戏剧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血泪控诉!】
……
但无论对《雷雨》表达的主题有何分歧,所有的报纸都一致盛赞了法兰西喜剧院的舞台改造。
《费加罗报》干脆就回避了对戏剧内容的长篇大论,而是聚焦在了舞台电气化上——
【……更令人惊叹的是舞台本身!那真实的闪电与雷鸣,并非来自画布,而是源于科学的力量——电灯!
喜剧院的电气化改造,如同索雷尔先生的剧本一样,勇敢地迈向了未来。
这是艺术的胜利,也是进步理念的胜利!】
而《雷雨》引发的风暴,远不止于报纸上的铅字,而是延伸到了许许多多看过首演的家庭当中……
——————
在圣日耳曼大道的一处豪华公寓里,年仅十八的埃德蒙·勒菲弗与他身为纺织厂主的父亲爆发了激烈的争吵。
埃德蒙的声音颤抖着:「你不能总是决定我该学什幺,该和谁交往!」
他脑海中浮现的是安托万那被扼杀的天真和爱德华那绝望的反抗。
「我不是你的工人,更不是你的财产!我有权利选择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