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麻布市场开拓的初期,宣冲就秉持着「利薄多销」。
麻布产业,砸入的每一份资金,能回来只最多一成利润;远低于纺纱业早期涌入市场后,那堪比印钞机的利润制造速度。
然而棉布市场饱和的速度非常快,英国到后期就不得不开战来找市场了,否则工人失业,纱布市场贷款还不上。
浱国的纺麻业,纺织工人从二十万扩展到三十万人。产量越来越大,广泛投入到农业工业的再生产中。
生产出来的布,甚至多到开始用来在云梦泽那边,隔开湖泊,隔绝鱼苗和成鱼。
市场萎缩?不存在的。在东方文化中,只有「享乐消费」的市场会萎缩;在涉及到再生产的产业上,这个崇拜「恒产」的文化氛围,会不惜一切代价的扩张再扩张。
工业大生产的威能已经露出冰山一角。——只是现在没给宣冲找到大型煤矿而已。
…工业文化已经出现,文化即动员…
话说现在,浱军打回夏州,有多少夏州人会回去种田呢?
大概是没有人会种田。所以在封建时代,当一大批移民被驱逐出乡土后,就很难再打回来——因为迁徙者和土地的利益,已经在迁徙中直接隔断了。
在旧时代,被驱逐的旧民哪怕在异乡活下来后,回望故土,也只是回望。
故土已经被那边的人占领了,自己回去后没有现成的田宅。而缺乏统一的利益就自然没有统一行动。
赵宋丢了燕云十六州,丢了西夏河套地区,乃至后来龟缩到南边,都打不回去的原因。自然是因为没法保证:从南边招来的兵打北方时,官老爷们能给南兵在老家分地。故南朝和北方对抗时,唯一有对北战斗力的,是淮区失土农民。
而近代化党阀不同,他们相对于旧时代先进在利益分配上。党阀会把利益分配给每一个人的。
战前,武俱往的工作做的非常完备。他根据上千份来自下层民众的调查报告,对下方针对性的进行了战争动员规划。
武俱往对各个工匠区都派出了宣讲人员。这些宣讲员最先是从民生上阐述昊国的大恶。
「夏州土地,现在在昊国治理下利用率非常低。缺乏水利,缺乏河淤肥料的培养,甚至人工都缺乏,一年粮食产量只有十五万石!而浱州可耕区域不足夏州三分之二,粮食产量却是一百二十万石!」
宣讲人员在引起了众人痛心疾首后,随后话音一转:「我方打过去后,重新分配田地后,会大规模投资水利,三年内,粮食产量将达到一年一百八十万石!」
这句话让工坊主们率先激动起来。因为修建水利,需要风帆运输车,需要大量麻绳,竹竿建材,这些订单都是钱啊!
紧接着更加重磅的消息下达。宣讲人员们统一口径:打下夏州后,确保工业工坊区域的粮价在二十文一斤;报名参与支援前线的劳工,在二十年内,每年会分发六十斤的粮票。
这句话一出后,这些失去故土的移民们,突然对故乡有了「相思」之情。
上述是对平民百姓的动员,在内部,对行政人员的宣传中,党阀将为夏州规划出十五个行政区域,七千个岗位。这些岗位都是「官位」,即大批的可上升空间。——这幺一来,从夏州跑来做了小官吏的读书人们,开始高呼:「昊无道,浱邦昌!」
至于对工商内部的宣传是:会规划好列车线路、站台;同时,在预估的商业消费市场报告中:粮,盐,炭,油,布等商业,全部都列出了每年可增加收益。
新党阀内那些管理「货殖」的高级官僚,在动员大会上对工商人士强调:这些商业不会交给战后的夏州当地势力自行重构填补!而是要统统吃下,安排这次战役中的自己人来接管。
在武家军内部,由于宣冲十余年的身体践行,「血劳换血酬」的概念已经贯彻到了整个浱国上下。
在新党阀的战争红利分配方案,得到宣冲盖章确定后,一团火在中部战线燃起来。
宣冲:「一场战争中,能够从失败者这里掠夺的价值到底有多少?算的越清楚,拿出来做的血酬越多,那幺军事集团的后发血条就有多强。过去是我一个人算,现在是我的门徒们一起算。」
…现代人相对古人,就是善于斤斤计较…
统正历5年6月13日,三万全副武装的浱军就这样进入了夏州。
当夏州田野中农夫看到这些穿着灰色布匹的大兵们时,是茫然无措,想要逃避过兵;但这些大兵们没有理睬他们,反而是丢米糕给他们。然后军团路过了这里,直接奔着昊军的军事集结点过去。
昊军在夏州的兵力总规模也有约五万人(包括不能机动的地方驻军),且也都在战前完成了应对国战的练兵统合,能够列队,并且有了初步「操典」制度。——料敌从宽的宣冲将对手战力的朝着自己这边「模式」来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