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汉有理学大师有这幺一句话:女子以貌为德,难养品性。这一句话前面则是,男子兴怒而动,勿掌重器(不可能成大器,也不能让他掌握重器)。
宣冲猜测了一下:「那个天依,如果真的是游击将军的女儿,应当是庶出吧。」
作为第一红朝的独生代,宣冲对于文、艺是毫不掩饰的恶意。对于数理化工几乎是有着狂热的执念。
…维校是有艺术生…
在乐团中,秦天依指挥编钟编韵,每一个编钟的音色,她都在仔细校音;她擡起袖口,布绢延长如同灵蛇一样拉动编钟,控制「宫商角征羽」。
五洋祭的礼乐部分是落在她肩上。她追求的音乐效果,有着外行人不知道的指标,但是却又是大众很敏感的要素。
在电影动画等传媒发展之前,音乐是承担着引导个体情绪,精神,朝着社会的宏大意志靠拢的任务。
祭祀所用音乐非常庄重,悠然严肃。编钟的轻盈开头,随后悠长号角奏响,随后各类金属清脆敲击,如同军队入场。给人带来一种处在「众志」之中的感觉。
值得一提的是,宣冲前世新罗和港城是没有这种音乐。
所谓流行文化的乐曲充满了快节奏,只能感觉到是一个少年在挥霍青春嗨起来,亦或是独自伤情的忧伤。一种只为了「今天的灿烂」「今夜的阴郁」的宣泄。没有意志长久耕耘的叙述。
因为那两地的文化是残缺的。就如同和英法殖民的诸多岛屿一样,当地大量原生文化都被摧毁了,以至于后世一听到粤,闽语,完全想不到庄重的概念。(音乐推荐:浸春芜,闽语)
什幺是礼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礼乐的核心目的是「主导」而不是迎合「欲望」,礼乐的核心目的是,让个体受众贯彻来自文明的意志。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相应的礼乐,那幺某种程度上,是凝聚不起来足够的庄重,给一件国家层面要办的大事定性。
和当时新罗、港区流行文化盛行同时期的日本音乐中,反而会出现一些足够大气的乐曲,表现出礼乐的风格;可见,抢过去典籍,那是真的在研究。
…课堂是多样化…
穿着素服的秦天依一点一点调节音色。她不单单是在分析音乐曲调,更是带入群众听音时,情绪上的变化。
在二十六世纪,音色引导群体情绪,有着一套详尽的科学体系。
二十六世纪,有着更加先进的让人类情绪同频的「记忆规划」手段。
作为「艺术生」的秦天依,尝试在古代世界中,如何使用「音乐」让这个时代的人对海洋概念产生认知上的同频!那就要抓住一些要点,唤起共同记忆。
参与五洋祭的人有商人、水手、海军,但是他们都是在海边长大。他们的共同记忆,会被海涛,轮船汽笛,风帆,以及船锚等声音唤起。
这些「声音」都是「固化记忆点」,礼乐在奏响的时候,这些音色的插入,唤醒这片土地上的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人向着中心靠拢。
秦天依本次课堂自选的第一小题:我要奏响最有威力的礼乐。
这一点,宣冲时代的那一代是完全不懂。被理工腌入脑的宣某人,会嗤笑「音乐,音乐,他值几个师?」
实际上礼乐是相当厉害的一门技术;从宣冲时代向前推百年,无论是黄河大合唱,还是义勇军xx曲,还有松花江上,都是「通过共同记忆,进行情绪同频」概念下,最顶级精神武装。
这是古老文明在科学技术全面落后的低谷时期。展现出的压箱底的底蕴。
故第一红朝建国前期,国家最危亡时,完成了其他民族势力想不到的「血税」上缴。
相较于一个世纪后,宣冲那个年头;世界上不乏人口突破上亿,文化独特的民族国家群体。但是那些庞大人口不能凝聚起来交血税,所以他们工业时代就是奴种。
奴种们靠着卖血,卖器官,支撑着「米刀」绿纸这种日益脱离实际生产的货币的币值。英勇的反抗,铭记住牺牲;对于这些蛮夷们来说,还是太难了。
秦天依开始沉浸在这种礼乐背后的「精神唤醒」,身上出现了微弱的光学流动。显然,她也在动用「觉醒」异能之力。
秦天依对于「觉醒」力量的认知是:这是一个「祖巫神通传承」体系,发展到近代工业社会的剧情位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