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可以预见的是,几十年后这山村小社会必然会越来越封闭,从山主到普通山民都会对外界抱着戒心,若是山外那些他们不认识、不熟悉的税官想要找他们征税,亦或是进行制度调整,八成是脱了衣服亮出伤口,一句「艹xx」开场,耍横。
缔造这一切的宣冲清楚,自己不能收人头税。如果自己按照人头税来,虽然前几年这些山头上的种植园主还会给自己面子,但是几年后就会偷奸耍滑了。
宣冲还要给每个山立碑,以约法的形式固定他们同山外的将军府相互交往的义务。
…历史资料被翻阅…
在连篇累牍的史料中,「大明军户」基本上是一个失败的政策,到了后期其江南北边所有区域军户卫所的糜烂基本上被公认。但是!这个制度在一个地方运转的颇为稳定。那就是在西南。
军户制度在西南,可谓是善战者无赫赫之功。直到几百年后,宣冲出生前几十年,国势处于蛰伏阶段,边疆各处都有一些逆子在蹦跶时,唯独这里的老表们在面对外面更加复杂的族裔关系,以及外部势力群魔乱舞下,如同定海神针一样稳定。
因为大明军户在这个地方呢有一个小小改进。军户卫所们开始和当地土司制度进行趋向演化了。明清两朝廷对于这个方向上任命土司们管理时,并非是郡县制。而是派遣一个军事经济专员官僚,通过控制茶,盐等经济资源,来保持这些地方上的羁縻。
前世明清时的边塞官僚对于当地土人是这样怀柔松弛管理,对迁移到此处的国族军事垦拓单位,只能说是更加怀柔,用养册封骑士领主状态在散养军户们。
反观江南和北方的军户糜烂,本质上是本土利益集团浸染治理体系给破坏的。一方面本土大地主侵吞军屯土地,而另一方面,还在对日益地主化的卫所军官交人头税。卫所已经朝着地主模式趋同进化,无法保障军事实力了。
宣冲在翻阅完毕资料后,大致明白该怎幺设置管理了。
直辖,军管,经济上和指定的将军府官商直接对接。
…系统在批改…
在山沟中,武飞领导着一群老卒们开始照着地图介绍每一座山分割出来的界限,并在一些道路入口处宣布此处就是税关点。
并且武飞对老卒们讲解:这些关卡上的守关人员,是由这些屯长们投票决定,然后由将军府过来抽签,分别插入各个关卡。而守关的薪水则是每年由将军府派来的特派员来分发。
这些老卒们对体制介绍毫无任何感觉一个劲点头说:将军英明。
武飞心里暗暗叹息道:「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参与治理的自觉。」——在确定没有任何人对自己插话参与讨论后,武飞收起了想要从中选拔能协同治理的人才的心思。
但是,随着接下来武飞根据这些老卒们的功劳来任命屯长时,个个就眼巴巴望着武飞了。毕竟有的山头在开发过程中可以垦拓的梯田多,有的山头少。而现在定下来的屯寨,就是他们的未来儿孙过活的家产。
因为按照将军府中所定的,这些屯长权力可大哩。只要不在婚丧嫁娶上违背礼制,就是这个山头上的土王。
至于交税嘛?各个山头上所有山货贸易都是有专员特办。而专员要负责的就是这些道路上的税关人事。进山的几条路是唯一的,卡住这些出入口,就等同于卡住山里通往外界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