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龙裔们的困境
武飞领导爻军十日攻克黄玉城后,向着四方传达了「大爻如闪电般归来」的强劲讯息。
正在西边和叛贼们杀的有来有回的戍帝,在9月1日打开山河社稷图时,就骤然发现渤郡的角落一下子被重新涂色了。
黄玉城是水运发达、拥有便利官道的交通枢纽,也是渤郡内囤积粮食的重要城市。此时夏粮已经收割,以黄玉城为中心汇集粮草,在成本上远远小于其他地方。毕竟,选择其余城市就是要把粮草运送到一个交通便利次一等的地方,损耗多的可不是一星半点。
每个州府设立时不是白白设立的,都是最适合统治的据点。是全区域资源汇集成本最小的地带。
集中征粮的任务对于黄玉城来说,河流的船舶,官道的马车,都是现成的。
如果要在其他地方设置「聚点」进行资源汇集,就得耗费巨量人力补充资源。
一州首府的功能性,绝不是隔着几十里外重建一个城就能替代的。
历史上曾经大量造反的旧路线,都以夺取大城市为攻占一州之地的先决条件。
用生活上最简单比方,当居住的公寓楼下就是外卖店,出门就有地铁站,这生活很惬意了;而一公里外的小巷子虽然环境幽静,适合养老来住,但这就绝不是」只差一公里「的问题了。社畜们每天在这不通车且到处都是需要避让老头老太的深邃巷口,要多花费半个小时步行才能回家;遇到快递得出门二十分钟才能回来,吃个饭要半个小时。社畜们本就不充裕的下班时间,经不起这样消耗啊。
所以二十一世纪社畜们得将心比心:在一州内,绕开州府,换一个地点收集资源,途中所消耗的时间、劳役和人吃马嚼,操心程度会多个多少倍?
备注:除非有超越时代的地方行政组织能力,在多个次级交通点上分开建立收集点(农包围市),且各个次级据点依旧服从指挥,凝聚力不减。
宣冲备注:现在谈农包城属于扯淡。资源收集权下放到各个点,就等于一系列人事权力下放,我特幺在南疆掌握了聚拢资源的总督权限后,都对大爻有那幺点「问鼎几何」的心思。现在这个时代一旦资源分散,制度根本没法保障集权。
…回到眼下战局…
武飞选择强攻黄玉城,一定程度上是有点急了。武飞的「间」传来情报,顾首关那儿,出现了「龙影」的迹象。
虽然不知道「龙影」是谁,但武飞推断赵诚随时会过来。在确定自己是没法歼灭顾首关的有生力量后,当即拿下渤地,提前做好准备,与北边昊军打持久战!
武飞非常忌惮赵诚,就像学生害怕考试一样,但是真的要考试时,还是会十分认真的。
在攥紧黄玉城后,武飞几乎是没有任何停歇地整备城外的防御工事,扩大北边鹤驻集的防御体系。
在多次士官们集体会商后,武飞定下战略基调:黄玉城在手,意味着聚集的资源多!
武飞在克复黄玉城后,第一时间就设置了「交通局」,全州的车马驿站负责人,全部按照交通局每周发布的重大「运输任务」,对马匹和人员进行调度配合!驿站不是固定人员,而是根据任务进行抽调的。(有些道路任务重,就抽调其他不忙的道路)
武飞对未来局势的判断:「敌将(赵诚)聚集兵马,机动作战时所需的粮草就是劣势。」
对此武小雀谋战之策:「水准在线的敌将就会想方设法填补这个劣势,而我们战前尽职尽责,就要让敌人劣势扩大化。」
这不,武飞在黄玉城强化驻鹤集防线的意义就在这,即赵诚真的要攻过来的话,硬啃这个堡垒伤亡会非常大,而且浪费时间——也是浪费粮草。
而昊军如果不啃鹤驻集,绕过这个堡垒,攻击黄玉城,其后勤线就会绕一个大圈子,这对爻军执行「兵粮寸断」策略非常有优势。
现在「入门」大兵团机动的武飞自然也知晓「高水准赵诚驾驭兵势气贯山河」的手段,所以上来就限制住。
武飞对士官们阐述了这个战略思想后,遂对黄玉城防线做下相关战略部署,即对道路巡防,发现敌情如何上报的相关预案中,各方责任进行了划定。
按照这极为详尽的部署方案,士官们签下了军令状,
随着一道道将令下达,每一个区块职责确定后, 9月,武飞算是把黄玉城这一块进行「自动化托管「了,即再一次戎马上阵。
武小雀将更多精力放在其余地方的战略进攻上,比如说葫城,然而葫城这边也到了极限。
黄玉城中美婢,华服都分配完毕后,一线都没有过手的武飞在城门口等着自己的兵,而这些士官们在分配完后也都乖乖的过来了,亦如当年在爻都内,排完队后回来找武飞报导。
…龙裔们处于困境…
9月,葫城太守何宇飞这边。在确定武飞拿下黄玉城之后,是立刻领导大军压过来,头皮是发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