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年关第一天,黄玉城官道,道路上车辙开始出现,各地乡老们坐着牛车裹着枯草,赶到黄玉城大院参加第一届维持会,这样不成体统的会议是武飞主持的,所有人的牛车也都是统筹安排,至于枯草保暖也都是武飞的策划。

在庭议中,乡老们相互拍掉身上草碎屑,自嘲道都是草民。

而武飞也不在意这些形式,开始直接进行列表汇报统计工作。

现在武飞兼顾渤郡的人力安排,开始新建水渠,储存粮食,铺设道路,这些事是过去渤郡太守的职责,但太守显然是不合格,征发徭役时每年都会累死上千劳役,让几百户家破人亡。

事实上大爻内,那出身世家门阀的太守刺史们,他们的工作也都无武飞如此能力。

这个时代太守刺史们平均水准太低,以至于在这个封建时代,轻徭薄赋成为治理官员的美谈。

话说轻徭薄赋真的是万能药,天下为什幺还有那幺多人造反呢?州官需要精干地、有效地组织劳动力(徭役)投入到水利,道路这样的工程体系内。这是技术活。

秦汉时期就是这样恢复生产,后汉两晋中央失去了对州官的考核体系拿捏,以至于州官治理能力出现了持续几百年大倒退。

并且到了宋明也都是如此,皇权不下县。放任世家大族私自蓄养奴仆。以至于河渠和道路修建所需的劳役工作,全部摊派给底层自耕农,而自耕农大量因为劳役死亡后,产生消极影响,逃避劳役,公共设施进一步缺乏人力维护。进而粮食产量下降,道路运载能力不足,生产和调动资源的成本增高,恶性循环。

武撼峦曾对武飞说过「你是有宰丞之才」,当时武飞对此认为是自家人夸自家人。

但北上后武飞也发现了:自己做的比大爻的其他区域州官都要好,当然这是「眼界超越时代」所带来的好处。

例如:对渤郡优化了人力。武飞为了不让世族隐藏人力,在地方上搞起了投票制度,各个维持会的代表必须要争取到足够多当地成年男子的投票支持,才能保住席位,维持会内票数对应每个话事人的话语权。

通过投票搞清楚了维持会中的实力派们后,武飞对他们摊派劳役。维持会中,谁拉的票多,谁摊派的多。当然,谁出的人多,武飞案台前摆着的地方意见就以谁为主。察举制人才选拔也就直接他们定了。

当徭役到手后,武飞按照「军事管理」进行安置。武飞调走一批军中出身贫苦的子弟为吏,劳役一天工作时长不超过五个时辰,甚至工伤都预备了医师。渤郡今年的劳役没怎幺死人,甚至大部分都还带了一些银钱回家。

随着水渠修起来,粮食产量多起来,劳役死的少,以至于现在各家大族都觉得武飞留下来挺好,甚至想着武飞干脆别走了。

当然武飞知晓自己走后这个体系就会逐渐失效,因为这套体系需要「会计算会书写会权衡」的人才,门槛太高了,至少相对于这个时代来说太高了。

因为一旦劳动力调动算漏了,那就是群体事件,没有系统性培养人才的结构(现代教育),人才缺失那是常事。秦一统天下后就遭遇这样的危机了。

起义军说实在的,还是秦国自己征调组织起来的;要是到处征徒,刘邦那些人留在乡下,即使是遭遇天灾,也真的不一定能聚的起来。

宣冲的一家之言总结:秦法徭役会被起义推翻,宋法徭役则是会被外族暴打亡国。

而眼下,渤郡是在边塞,武飞拥有足够对内治理和攘外安境的能力。

武飞对维持会甩出了一个个命令,然后根据今年各个维持会的状况,公布孝廉的名单。

武飞在渤地办的事情,被探子一一报到赵诚面前,而一边听闻探子讲述,一边看着南方地图的赵城久久不能释怀。

顾首关这边,知晓自己是在蹲坑被消耗时间的赵诚忍不住道:「你这样的人,是治世之能臣。」

…久坐着不动,心思会飞…

武飞开完维持会决议后,这边则开了军事会议,过去的东市军骨干是爻都的部队,在武飞的刻意引导下,准备本土化,不断提拔渤地子弟。

目前屯田政策非常成功,将目前战乱的荒田加上河渠引入后,新开垦的田地,在统计后比战前还多了一倍。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