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具体就在这圣旨上,可以在其权威极盛时,一封旨意拿下封疆大吏。
在戍帝在位时,虽然外战失利,龙气衰弱,但总体上还能压住武撼峦的跋扈。
一年前武撼峦还没这个胆量,但现在灵帝比起戍帝在天命继承上要弱了好几个量级,如同「侏儒」。
如果灵帝亲临,亦或是派遣了戍帝时代就提拔上来的臣子作为钦差,武撼峦还会在礼数上给足,并且在非核心利益上让步。
但是现在,武撼峦对拿着天威做皮的常侍们,就要毫不客气了,
近些年来武撼峦功高,在浱州得民心。虽然还不能带头否定灵帝的合法性,但是可以有资格定义灵帝在某些方面的所作所为,是「被奸臣蒙蔽」。
三个月前,那位一头撞死在大殿上,指责灵帝「亲小人远贤臣」、撬动灵帝龙气薄弱之处的臣子也有后话。——这位臣子的魂魄已经被同情他的世族香火祭拜,成为了追随戍帝的九十九名阴官之一,这些阴官是可以出任天下城隍享受香火的。
武撼峦在武飞和武恒羽悄悄回来后,让两人藏于幕后,随后招了幕僚,主要是给武飞和武恒羽看一看这些幕僚们哪些可以用。
武撼峦的幕僚当即给出一致的判断,这是矫诏,不该奉诏。
这些非武家的外姓谋士们现在成分很复杂,有的是来自于雷水,竹州,有的是来自于东华郡,还有的是浱州本地,但他们现在的利益已经和武撼峦深度绑定。
这些谋士们在灵帝和地方封疆大吏之间,毫不犹豫地选择武撼峦。因为大家都很现实,要为自己的「前途」做选择。
灵帝虽然掌握大义,但身边都是小人,可以上升的职位都已经被速旺一党给盘踞。杀头买卖有人做,但自讨没趣的活,没人愿意干。
士人们眼里:只要武家没有冒天下之大不韪称帝,那幺攀附在其身边,家族势力提升是稳固的。——假以时日,换了一朝天子,拨乱反正,自家铁打的势力,难道还换不来更高位置吗?
在乐浪王的旧府邸中,武撼峦面朝麾下众人假模假样的说道:「我等可以不奉诏,但我那侄子在北边啊。哎,苦了他了。」
武撼峦用目光悄悄看着这些幕僚,而在其屏风后,早在此地的武飞和武恒羽屏住呼吸。
幕僚中,当即又有人进一步说道:「少兵主是先帝亲封的征北将军,现今朝堂上虽然被奸臣把持,但不会动他。这是北路军的竹州系幕僚发言。
尽管这个征北将军的封号还没有落实,需要先破顾首关这个前置条件,但现在在武撼峦面前坐的幕僚都是自己人,提前把这个称号给举起来而已。在武家内部看来,武源常,武恒羽两人齐聚顾首关下,拿下顾首关很难嘛?
不过这时候提「征北将军」,这波北路军出身的幕僚们是有想法的。
南路军方面的幕僚则是当即反对:「朝廷奸臣当道,少兵主在渤地领军,本就遭人嫉恨;奸党们污蔑少兵主里通外国的谣言,已经堆积到圣上的案阶前,尔等怎能对此事视而不见?」
武家军在这一件事上出现了派系区分。至少竹州和雷州系的将领们,现在更希望武恒羽能够归来主持大局。
而这一幕,在未来武飞和武恒羽两人各领一方时,就能看得出来该如何根据「忠诚于自己」的情形,来倚重哪些臣子了。
武撼峦对州派系的领袖问道:」你怎幺看?「
在所有人注视下,被强行点名的幕僚硬着头皮说道:「朝廷无道,不日必有大祸!」
正当大家被这愣头青所惊,准备劝解,打断其言时,他道:「武源常那儿应该早作决断,让大公子(武恒羽)相助北方战事,然后等待朝廷诏令后,再从长计议。」
北路军派系幕僚们:「不可,渤郡战事攀扯复杂如乱麻。若是大公子也陷入其中,那时我等何去何从?」——他不希望武家两个二代当家人都要在某场战斗中同时出意外,那样他们争权夺利还争个毛?
一群计较政治得失的幕僚们想着怎幺在当今局势下取得利益最大化,突然被武恒羽走出来的情况,惊得噤声,众人这才看向屏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