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草庐中人才在发表见解,则是要经过各方审视。当然了,核心还是要看参与者的素质。只有视角足够高的人,才能保障「讨论」的质量。
宣冲是考察过这种人才选拔模式,对此评价是:各个论坛中也产生了优秀的论述观点,很多大能脱颖而出。但是随着讨论范围人群扩大,不少来蹭热闹的无能之辈进来大放厥词,再加上水军冲击,以及各种博眼球的视角,功效就此消失。
由于浱州体系下需要的治理人才规模超多,所以宣冲在考察后摒弃这种「草庐」模式。
宣冲反复对比认为:还是要搞学堂选材。当然对于其他州府中这种「论坛大神」的能力,宣冲认为只要通过考察,思想能转变过来,自己还是会给他们机会的。
只是旧士子们现在不稀罕宣冲给予的机会。——毕竟宣冲已经放弃了「礼贤下士」的流程。
回到眼下,草庐中,大家多数话题还是论述,「天下到底怎幺办?」
第一波讨论则是昊国这些年的起伏。这些士子们将北边昊国现在划分成了「前昊」和「后昊」。
两年前武家两兄弟(武恒羽和宣冲)守藩篱,有效地遏制打击的是前昊。
当时士林们觉得,北方昊国元气大伤,只要安抚好北方兵将,接下来就无碍了。然而前昊消停两年,又在西边死灰复燃,连连攻下大爻州府。
为此这些士子们找补,将现在的赵诚主导朝政的昊国称为后昊,
士林中,一些混进来的氛围组对此情绪化点评:「朝中一些愚臣,目光短浅,前昊势衰,就急吼吼对精兵良将鸟尽弓藏,这才拥有无尽的祸端。」
所谓国难思良将。当武氏兄弟立下大功后,就被朝中元老分开。一个留在渤地继续掌握东市军,而另一个则是窜回了西边的浱地。
于是乎这时候就有人来想了,现在能否让「浱地」的武源常再一次与现在的后昊相争?
这样一些讨论方向,就颇有一些「构建大三角」的既视感。
即在确定了有「共同敌人」后,期待自己这边合纵各派,能够完美协同,却强行忽略利益重点不同,愿意出力程度不同的根本。
合纵抗衡强敌的策略,充满大量理想主义的假设,缺乏对现实的分析考量。
很快草庐中就为此分为两派。一派领头人是王渤涛,他强调「攘外解决后昊」;而另一派的士林首脑叫做溪厚育,他的论点则是强调「安内解决大爻奸臣。」
两方论点看似并不是直接矛盾,但其实各自其实都在擦边。他们真正的论点是不能直接说。因为一个意思是:大爻没救了,未来分裂是长期情况;现在地方上策略应该是做好割据准备。而另一个意思是:大爻还能啮合在一起,不应当割据,现在应该做的是勤王。
王渤涛:「后昊将为大祸,天下百姓将受难。」
溪厚育不满于打断,回应道:「后昊丧家之犬,何来为祸?」
王渤涛:「先帝在时,倾天下之力以平伪昊而不成,今日诸君忘乎?昊之所以为祸天下,其三分靠着甲兵,七分是我大爻内部不和。」
此话一出,场面紧张,人人都准备控制话题走向,不让论战变得「狂悖」。
当年戍帝放任昊国之乱,其罪魁祸首,乃是今上当年作为周王时在兵事上的生疏。所以这个话题是现在能说的吗?
现在各方还是倾向于清君侧,而清君侧还要用着灵帝的法理,这会还没有见到君王,就指责君王不是,这不是坐实了己方是乱臣贼子?
草庐中水煮开,开始倒入茶饼和红枣等物。
溪厚育抓住机会:「后昊本为癣疥之疾,是我大爻这些年来奸臣蒙蔽圣上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