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是GG部,原本就是市场部的一个小团伙,藉助公司资源和艺人做大之后,被颜礼拎出来单独成立GG部。
公司发展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业务重心变化而变化。
这次改组也不代表定死了,回头哪里不对再接着修改,甚至是推翻重来。
像颜礼这种一手把公司发展起来且拥有绝对控股的强势老板,绝不缺乏类似的魄力和威势。
…
开完大会接着就开小会,甚至是颜礼和相关负责人的单聊。
发行部算是颜礼聊的最久的,主要是即将开展电影发行工作,以及内部团队平衡,内外都是事,颜礼想不操心都不行。
负责发行业务的副总肖贯和新任发行部总监,给颜礼说了一下发行部的工作。
去年易安发行方面打响名号,一度成为电视剧方面发行的龙头公司,不少剧组慕名而来。
电视台那边,因为易安发行项目的成绩稳定,积累了不少信任度,也有了不少相应的长期合作对象。
发行团队也锻链成熟,涌现了不少骨干,很多项目甚至不需要颜礼过问。
当然,没有颜礼亲自坐镇,一些项目效率和收益或许会差上不少,但这就是公司做大的必要牺牲。
颜礼是老板,不可能天天去一线冲锋陷阵。
以后,颜礼亲自负责的发行业务会越来越少,甚至到了一定时期,不会再主抓某个项目。
但卖片王打下来的江山不会倒,易安积累的种种渠道和资源,将是易安未来发行的最大依仗。
彼时,易安发行或许没有颜礼带队那幺神奇辉煌,但依旧稳定和强大。
当然,那是以后的事了。
现在还不到颜礼这个卖片王退隐的时候,重点项目还是他亲自抓,只不过会更加重视团队培养和渠道建立,为日后放手发行业务做铺垫。
电视剧发行,易安已经形成了固定且成功的运作模式,但电影发行,易安还在摸索。
「地推业务,不要怕麻烦,也不要怕赔,百八十个人的工资公司还是给得起的,国内一二线城市的线下网络给我铺开………」
颜礼正儿八经研究过地推发行战略,虽然「笨」,但确实有效。
现阶段网际网路都在崛起阶段,电影宣传发行套路就是那幺几个。
主创团队上节目、媒体采访、发布会/首映礼,连巡回路演都不算多。
院线排片,院线方和影院有很强的自主性,剧组和发行方别说干涉,很多连了解都不了解,只知道一个大概数据。
但是,如果可以把电影发行网络布置到线下,精准到每个城市的相关群体,那就不一样了。
以某城市为例,当地的地推可以和当地的影院搞好关系,说服提升排片场次,或者说调整影厅。
数据上,都是一块银幕一场电影,但影厅大小和舒适度、是否是观影黄金时间,都会直接导致票房变化。
一部电影是下午三点放映,偏僻小厅,空调都不开,座位只有三四十个。
另一部电影是晚上七八点,一百多个座的大厅,空调卫生全部到位。
哪个票房更高,不必多说了吧!
除了和影院交流,还可以直面线下观众,通过海报、展架、线下活动直接进行宣传。
两个人进了电影院,上映三部电影,不知道选哪部电影好。
这个时候,中间的海报最大最突出,还有工作人员给介绍宣传,如果有碰上活动还能拿到一些小礼品,观众说不定就会被影响。
甚至有些观众是冲着另一部电影来的,但经过宣传影响,改变想法或者是看完另一部再来捧场,都是有可能的。
除了影院本身,还可以去高校、商场、写字楼这种潜在观众多的地方宣传。
大周末的,小情侣或者朋友几个出来玩,看电影是不错的选择,如果宣传效果给力,可能一张海报就能拉来百十对观众买票。
此外,还可以从本地媒体、电台下手,别小看这些媒体,体量不大,名声不显,但在当地还是有很多影响力的。
什幺生活杂谈宣传某部电影在本地特别火,大家都在看,很多人都会去看热闹。
还有一些公司、单位团票优惠,一些商店合作送优惠劵巴拉巴拉。
凡此种种,看起来都是很小的事情,但确确实实可以影响到人的选择。
一两个人不起眼,一两个城市可能也不算什幺,然而积小成多,全国几十个城市加起来就很可观了。
每年情报透露,曾大力发展地推宣传的光线,配合媒体资源,有时候能将电影的票房促进30%。
而这个成本也不算高,每个城市一两个地推,需要的时候可以招募兼职大学生,就能做到很多事情。
哪怕在再加上一些活动和宣传经费,对比什幺天价首映礼和疯狂砸媒体资源,成本可以说是较低,甚至是极低。
「驻地发行,人海战术,点块结合,本地化,精细化,颜总您这个发行策略,真是绝了。」
负责电影发行的发行部副总监佩服的竖起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