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法海他们营,在山下做任何兵力的调度,都瞒不过山上敌军的眼睛。
而在印板山的西侧,那里只有一条极其狭窄的山路通往小岭,然后就是断崖和西侧滚滚流经的大渡河。
所以,王进此前就没有在西侧布置人手。
赵怀安将这些都看在眼里,并对这些信息做着自己的解读。
从这也能看出,打了这幺久的仗,赵怀安的军事才能增长飞速,这本身就和他是一个高素质人才是密不可分的。
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将帅,那你就不能只学兵书战策,你需要懂天文、明地理,察人心,这些方方面面的素质共同构成了你的战场决策能力。
而赵怀安在前世就已经具备了这样的素养,现在经过几个月的高强度军事指挥,越是越发得个中三昧。
现在,赵怀安在看到战场形势后,脑子里是这样想的。
虽然刚刚赵怀安嘴上和众将说着什幺急,但实际上赵怀安还真的就蛮急的。
此时,敌军在山上阵地布置了千人兵马,他要围的话,当然也能将这些人围死,可问题是,汉源谷地的战斗随时可能爆发。
按照杨庆复的战略,此战先手必是黄头军攻打谷地的汉源城。
可咱们知道汉源城的重要性,南诏军会不知吗?所以,一旦汉源城的战斗打响,敌军必会派兵增援,而到时候,杨庆复也需要加码兵力。
如此,两方各来一回,决战也就因此而爆发了。
但问题来了,保义都原先被部署在垭口坡,是要肩负抄击南诏军后路的任务的,现在赵怀安都不清楚,自己这边的调度,那边杨庆复知不知道,更不用说在这里消耗时间了。
所以,赵怀安很急,他必须在短时间内就拿下此山敌军,然后快速回援垭口坡。
所以这山肯定是要打的,但从哪个方向打,却需要好好想了。
首先就要排除南面的陈法海,因为他们前方有一片野稻田,其余并无遮挡。
一旦从这里主攻,敌军可居高临下,随意射杀冲山的保义都吏士,从此方攻山,损失太大。
此外,从北面攻山也不行,因为这一面的山坡更加陡峭,保义都攻山时都披甲,本身就灵活不足,一旦从这里攻山,连坡都上不去。
这样,最合适的攻击方向就是山坡的东面,那里不仅截面更长,利于部队展开,坡度也非常适合,唯一可虑的是,敌军也考虑到了这个,所以专门在此面山的腰间设了两处兵站。
如此,直接从这里进攻的话,战术意图太明显了。
于是,赵怀安想了一下,便做如下调度:
「以陈法海所部八队分三番,前后交替进攻以牵制南诏军注意,同时北面的王进依旧摇旗呐喊,而暗地里抽调部分精锐迂回到东部,与那里的韩通一并,攻击敌军在山腰的两处兵站,必要同时发起进攻。」
赵怀安的军略很快就送到了韩通和对面的陈法海处,在让他们对传令的背嵬复述了一遍军令后,背嵬们告诉两将一旦听到北面的唢呐声,各部便齐头发起攻势。
就这样,赵怀安耐心地等着,可忽然,他隐隐然听到北面有动静。
再凝神一听,只闻淡淡的鼓角声时隐时现,继而越来越清晰。
赵怀安大吃一惊,他没想到北面谷地的战斗这幺快就爆发了。
于是,他再不迟疑,拔出「藏锋」,剑指前方的印版山,在其身后,牛礼带着一众军乐班子,奋力吹起了唢呐。
精锐苍茫的唢呐声直惊得山上无数飞鸟盘旋,然后北、东、南三面保义军,皆同时向着印版山发起攻势。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而这是保义都的第二次攻山!
……
印版山,南麓。
当营将陈法海告诉徐瑶、华洪二人,他们这边只是作为佯攻的时候,二人内心皆是愤愤然。
倒不是他们对赵怀安有意见,而是一种武人的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