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怀安不慌不忙给出了他的方案。
实际上就是他在大别山里搞的那一套,就是将这四五万的曹州灾民编都搞军屯。
光州幕府在前期的扫荡豪强时,不仅将他们之前侵吞的营田给收回了,还将这些豪强的田土给收进了军府。
所以此时的光州反而是田土够而丁口少,现在正好容纳这些曹州流民。
而这些流民到了曹州后,将会按照都设置为军屯,所需物资和种子都由军府补充,不与本州人发生联系,如此可大大减少土客之间的冲突。
不过,四万多的流民、草寇,赵怀安当然不可能都安排他们去种地,这些人成分复杂,全部去种地,既是人力资源的浪费,也有很多人压根就种不来地。
在这半个多月中,随军参军裴德盛、董光第带着五十多人的书手队伍,从早忙到晚,就是在做初步的人员筛选。
这四万多人,基本按照农、吏、工、兵、商五个身份划分。
凡是农民出身的,全部都要运往光州屯垦,这也是流民队伍中的大头。
然后会写字的,以前算过帐的,在县署干过的,都被单独一列,这些人将会造册编入幕府文吏队伍中。
此时的光州幕府随着两年的发展扩充,帅司、政司、财司三司幕僚、书手、随员已经发展到了五六百人的队伍。
这一次北上中原,帅司诸班本就是行军幕僚,自当随军,而财司三部也各自调配了干吏幕府,
只有政司依旧留在光州负责民屯、大别山都司、茶贸等事务。
现在从流民队伍中筛选出来会文字者,也基本按照这三司去分配,大部分能被选入的,都是以前有过相关经历的,在被迫从了贼后,不敢再回乡,只有保义军能收留他们。
这里面,帅司补充了二十六名书手,这些都是以前在天平军、义成军中做过甲、兵、骑、仓等军吏的,他们因战败被俘,成了草军的一员。
现在赵怀安给他们机会革面,哪有不感恩戴德的?
不过,赵怀安依旧将他们布置在最基层,基本就是只能做事,而参与不到任何机要事。
没办法,万一里面有什幺草军的核心党徒呢?
虽然对于扩张队伍来说,这些都不是需要顾忌的,毕竟只要你发展的好,就是真草军又如何?
还不是巴不得尾附其后?
能过好日子就没人想去过担心受怕的日子。
但该有的防备还是要有的,不经历时间和事情的考验,如何相信忠诚?
相同的原则也适用度支那边,
这一次,度支那边补充的人数多些,有八十多人。
曹州作为漕运网络的支线,虽然没有汴州那幺商业繁华,但还是有很强的商业氛围的。
那些以前给商队做过算计,给州县做过算吏的,基本都被吸纳进了度支里面做了一名伟大的砖头,在无数个黑夜中挑灯算帐。
剩下的,就是流民、俘虏中做过商人的,他们都被安排坐船回光州,然后会有政司的人来考核,看有哪些人值得补充进队伍,
随着赵怀安江海贸易的开展,他对有过商业经验的需求是非常大的,不仅仅是商队组建,地方商务、贸易站点,这些都需要大量商业人才。
所以一般来说,这些商贾被送回光州后,肯定是有他们一个岗位在的。
此时的光州真的是一片欣欣向荣,到处都是岗位,只要有胆有能力,你就能有机会!
然后就是工匠们了,有制甲、锻刀、编甲这些和军事技能相关的工匠,在草寇那边也是单独列一营的,这些人也基本落在了赵怀安手里。
他们人数大概有六十多人,都是以前曹、濮二州军院下直属的刀、甲、弓匠,在城破后被草军俘虏,之后就一直为草军锻造甲械,
赵怀安将这些人都安置在幕府下面,编入到帅司下面的四曹判官下面,专门负责行营的军械维护和打造。
然后就是会一些医匠了,医生、兽医这些统统加起来,就只有二十三人。
没办法,这就是这会的医疗条件,往往两三个里才有一个会手艺的医人,能有二十三人,都已经是草军自己筛过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