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野战军的梯队建设中,已经形成了野战武士,攻城附军,驮囊随夫三个人员。
通过对人力的配置,尽量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
其中有个特别大的变化,这是赵怀安在听取赤心都都将张翱的战斗总结中,进行的改变。
张翱提及了战斗中的伤员驮运的工作,他说在这一次的战斗中,赤心都的武士在受伤倒地后,就会有三到四人驮运送他撤向战场。
换言之,一人受伤几乎可以让队伍失去三个人的战斗力。
所以张翱建议,是否可以组织一批随夫,专门负责驮运受伤吏士。
张翱的这个建议直接让赵怀安想起了一个群体,那就是担架队。
于是赵怀安从随夫中选了一批胆子大的,专门组建了一支二百人的担架队,先试行一段时间,看看是否能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如果能有效,那以后部队列阵后,不管友军是否受伤,只允许喊担架队上来驮运伤员,自己是不准私自撤下战场的。
如此,前排吏士的人数就不会因为非战斗而减员。
保义军就是这样,它一开始也并不是有多强的战斗力,可他们的创始人赵怀安却是一个学习能力特别强的人。
每次战斗,他都会组织参战领兵将分享他们的战斗经过,一方面是让其他没参战的军将有个案例学习,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讨论,查漏补缺,不断进步。
一个军队的魂就是他们创始人的魂,当赵怀安将这套自学习的风格形成制度后,保义军的成长就越来越快。
甚至一些好的经验和战术也会落在文字,抄发军中的优秀预备军官学习。
可以说,保义军超越同时代的军队最大一点,就是它的学习能力,以及将个人经验转化为制度的能力。
此刻,十余里的训练场上,保义军吏士们人马如龙,腾挪如猱猿之跃,奋击如隼鸟之击。
而这番昂扬向上的场景,既让隔壁的宣武军看得咋舌,也让看台上的杨复光患得患失。
在收到了赵怀安的书信后,又在得了沂州大营下发的关于调动保义、宣武军进入兖州战场的文书后,再也忍不住心中的焦躁和愤怒,带着扈兵从曹州直奔到了郓城。
他要讨个向赵大讨个说法。
……
站在看台上,赵怀安忍不住打了一个喷嚏,然后神色正常地看着旁边的杨复光。
他当然晓得杨复光内心有多生气,但赵怀安有信心能说服他,因为这本身对他们二人就是双赢。
但他没有直接回复杨复光,而是将他带到了城外的训练场,然后让杨复光实际看看保义军。
此时,杨复光看了良久,脸色不是很好,忍不住讥讽了一句:
「二弟是想告诉我,你保义军现在强得可怕?觉得没有我杨复光,也是可以的,是吧。」
赵怀安摇头,笑道:
「大兄,我就是猜到你会误会,所以才将你专门带到这里。我不是想说我保义军如何如何了,然后就要过河拆桥。而是我想让大兄明白,保义军这样的军队,他能走到现在,早已不是我一人能做主的。」
「是,我是创建了这支军队,也在军中很有威信。但即便如我,也要考虑到军心是什幺。而保义军上下同欲的是什幺呢?那就是军功,是战利品。」
「他们随我不远千里来中原,除了上报的社稷国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打胜仗,获得赏钱缴获。而这些,不可能全靠朝廷给的,朝廷也不会愿意给,所以最后还是要打草军,要获得战利品。」
「而现在呢?曹、郓、濮三州草军,能打的都打完了,该拿的战利品也差不多都缴获完了,所以要想喂饱我下面一帮兄弟,那就需要继续战斗!而现在草军最多的无非就是兖州,只有在那里,才能有更大的军功,更多的缴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