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赵怀安终于沉默,杨复光终于道出了他心中长久以来的不安和思虑:
「人人都见我等宦官权倾朝野,好像天下事无不可为,但这权力斗争啊,从来就没有谁是胜利者,今日且笑着,明日就不晓得死在哪里。我还在禁中的时候就有老公告诉咱们,咱们这些没根的人,死后没甚好名,就活着图一快活好了。」
「但我杨复光不认这事。我为何单单把鱼朝恩拿来说?就是因为他算是我前辈,我如今走的路,实际上和他最像。」
「我于藩镇监军,起自戎武,我也不愿意搞那些东西,就想在外面立军功,如此百年后,人人说起我杨复光,也能称一句,这人对大唐有功。至于我如何死的,重要吗?」
赵怀安彻底沉默了。
他这一番话算是把杨复光的真正想法全给说出来了。
赵怀安就说为何从来只见别人对杨复光出手,从来没见杨复光报复回去的,甚至他主动试探他们杨家人是否有废立天子的想法,都被老杨给拒绝了。
合著这老杨是想做大唐孤忠啊!是要留得一片忠名在历史啊!
这人看着前辈们不论怎幺折腾,最后都是惨死,就晓得在里面争是没有出路的,所以索性不争了。
可是老杨,你这不害苦兄弟吗?你要是只图一个名声,那你当什幺中尉啊,现在田令孜那边的人明显是下死手,然后你一副挨打任锤,还一副跳出三界,不在五行中的意思。
那和你绑在一条船上,最后刀不全砍在我赵大的头上?
这一刻,赵怀安对杨复光再没有政治上的期待,虽然这人很不错,在宦官中的人品堪称一流,
但继续和这人死绑,后面船沉了,这老杨轻飘飘一芦苇过了江,自已和一班兄弟们倒是要沉江喂了鱼了。
此刻,赵怀安心里只有叹气,不再对杨复光抱有期望,而是更多的询问神策军的事来,他问道「既然当时最重的是射生军,那后来为何是咱们神策军彻底把控长安内外呢?」
那边杨复光自我励志完,听赵怀安说这个,以为赵大是将他的话听进去了。
他说这些给赵怀安听是干什幺呢?就是告诫赵怀安,这长安城里的事他杨复光都搞不定,让赵大不要掺和,到时候领了告身,受了赏,直接就藩去。
可他根本不晓得赵怀安比他更清醒,他和杨复光是完全不一样的。
杨复光上头有他兄弟和杨家一门撑腰,所以不用管其他,可赵怀安呢?他啥也没有,本来冒险跳杨复光的船,还觉得这人人品好。
可谁想这却是一个没有担当的,而他又和那个枢密使杨复恭没有任何交情,一旦权力斗争到了份上了,最后卖掉赵怀安,这杨家人是一点不会犹豫的。
此刻,杨复光还笑呢,继续给赵怀安讲神策军的事。
「射生军本来是陪皇帝射猎的禁军骑士,最早是百骑,后来是千骑,最后到万骑。当年玄宗皇帝就是靠他们平定了韦氏之乱,之后改为左右龙武军。不过他们因为规模大,已经不适合陪皇帝射猎,所以后面就又编了一支百人左右的射生军。」
「当年安史之乱,北门禁军土崩瓦解,最后肃宗皇帝选功勋千人扩充射生军,后来这些人也就扈从宫禁。」
「在当时,神策军虽然兵多,但因为不守宫禁,所以对于朝廷局势没有太大的影响力。在我唐这个体制下,你要从外头调兵进来,是非常麻烦的。」
「而真正影响局势的就是北门,因为那些就靠近皇宫,如玄武门,我唐数次兵变,全部都是从这里突破进入皇宫的。」
「而射生军就因为是北门禁军,所以即便兵力更少,却比神策军更重要。而当时的德宗皇帝还有意扶持射生军以抗衡越来越势大的神策军。但后来德宗皇帝一驾崩,神策军终于将射生军一股吞并。」
「至此,神策军既有左右,又分内外。外有四十镇,内有六军,从此权倾朝野,唯我独尊!」
可激情昂扬说完这些,杨复光文苦笑道:
「不过咱们神策军难就难在这左右上,就如玄武门驻扎的部队,既有我神策右军的,也有神策左军的,两边相互肘,谁都无法彻底掌握长安。」
「所以啊,赵大,晓得了吧!只要那田令孜在位,还能笼着神策左军,什幺废立不废立的,哪那幺简单?」
此时的赵怀安早就不在乎这个话题了,这不过是在试探杨复光进入长安后有没有一个完整的规划。
现在来看,志大才疏说的就是咱老杨。
从这一点来看,他是真不如高驿。
他至今还记得那一晚在龙苍山的高大营里,高说的那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