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先发
王茂章蹲在舢板上,江风吹拂着他束发的头巾。
今年十六的王茂章,身材已经长成,但因为肌肉量没有上去,再加上他肤色又黑,所以此时蹲在蹲在舢板上就和一只精壮的长猿一样。
但纵然才算成年,但王茂章的眼神中却亮如晨星,透着一股与年龄不符的沉稳与锐气。
作为三河王氏的第三子,他十四就已经带着宗族子弟和来屯货的豪商们打交道了。
再加上他自幼就有名师教武,人的天赋也是拔萃,三年习箭乃成,三年习刀又成,再三年习槊,已纵横庐州无敌手。
更难得的是,他心思缜密,为人谦逊,所以在三河党中颇有声望。
此时他就想着刚刚在座舰上的一幕。
王都押衙将一众军将喊过去,问谁敢五十精兵上岸,为大军探路。
当时刘威和陶雅的目光甚至都没放在他王茂章的身上,因为要不是他是王茂礼的弟弟,只有十六岁的王茂章甚至都没机会站在这里。
但那王都押衙将话落,王茂章没有丝毫犹豫,单膝跪地,抱拳朗声道:
「末将愿往!定不辱使命!」
当时王、陶二人眼神中带着惊异,多半是没想到年仅只有十六的王茂章竟然有此虎胆。
这一刻,他们甚至在这个庐州子弟身上看到了王彦章的影子。
今年已有十七的王彦章,在帐下都那些大厨的调养下,体魄惊人,去年便能力压猛虎,到了今年,日常所用的长槊已换成了铁枪。
短短时间,军中便以「王铁枪」之名呼唤王彦章,其在保义军中的武名已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而现在,眼前这个王茂章,名字都差不多,年纪也就差一两岁,除了肤色更黑,身份更野,几乎就是一个翻版的王彦章。
既然庐州有此等少年豪杰,刘威和陶雅自然不吝机会,于是率兵先登上岸的任务就交给了王茂章。
=
没有过多的话语,行动便是最好的宣言。
很快,王茂章就带着自己本兵五十人坐着小舟划向前方巨大的滩涂地。
这五十人都是来自三河子弟,大部分都是和王茂章一起长大的。
这种宗族子弟之间的默契自然是不用多说的,很快这些人就换上轻便的皮甲,除了腰间的横刀外,还额外背上了弓弩和箭囊。
刘、陶二将所领的这支庐州厢军,虽是偏厢之意,但在军队的补给和装备上丝毫不差。
庐州府库的甲械,赵怀安基本都没有动,只是将庐州多年积攒留下的两千领各色大铠带走了,其中就有之前被偷卖给三河、三山党徒的铁铠也一并收回了。
所以此刻庐州厢军除了少部分军吏是披铁铠的,其余都披着皮甲,但这样的防护在江淮这片环境却是非常合适的。
王茂章所在的这条小舟吃水非常浅,在两侧桨手的滑动下,小舟丝滑地形势在江面上。
船桨划破江水的声音在巨大的江流声中显得微不足道,小舟如同一片绿叶,悄无声息地向着那片未知的江岸划去。
越靠近岸边,空气中便弥漫开一股潮湿的、混合着水草与淤泥的气息。
眼前的这处陆地是一处巨大的滩涂地,从小就在三河冲圩长大的王茂章对这种环境非常了解。
别看这里好像平平静静的,但实际上非常危险,靠着江的一面还罢了,越往里走,那种数百年形成的沼泽可以轻易吞噬任何生命。
此时前方的芦苇越来越近,这些比人还高的芦苇在风中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
王茂章深吸一口气,随后吐出散发着腐败味的空气,压低声音对左右道:
「小心戒备!」
说完他的右手已经紧紧握住了上好弦的牛角弓。
在他的身后,四名正在划桨的三河子弟们也屏住了呼吸,警惕地扫视着四周。
王茂章没有立即就在岸边靠拢,而是沿着一些水汉进入深入,身后另外九艘小舟紧随其后,很快就消失在了芦苇丛。
小舟在纵横交错的水道中艰难穿行,船底不时与水下的淤泥发生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