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词都是有份量的,而且还是具有时代意义的份量。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嘛,谁不脚踏实地,谁好高骛远,一眼便知。
在无法看破前路、未来的情况下,一切都好似重重迷雾,这种大辩论谁摆出事实案例,谁就嗓门比较大。
有人拿张大安的「状元星」说事儿,可另外一派也是有理由的,「状元星」是什幺科技含量,笔记本电脑是什幺科技含量?
放在一块儿能比吗?
比不了一点!
没有那个资格。
更别提行动电话了,这是人类现代社会中,个人能接触到集成度最高的高科技系统工程产品。
「状元星」跟二十年前的摩托罗拉产品都没法比,哪怕人家没有显示屏幕。
撑死了跟DVD坐一桌,家用播放器好歹还有解码晶片,好歹还有版权内容生成,对文化产业的带动十分明显。
你「状元星」什幺水平就狗叫着要爬上高科技产业这一桌了?
正面战场一只手就能把「状元星」的行业地位压制住,哪怕「状元星」能够在消费电子市场大爆特爆,也是没啥鸟用。
二十亿营收算个屁,就算两百亿又如何?
在侧翼战场,直接一招「今天吃啥」,就把各路刚热血翻滚的人马给撵了回去。
你挣几个钱啊,就一天天想着「技术独立」「自主研发」?
跟你月薪一千有啥关系?
战术上也不搞虚的,《大学生就业观念日趋务实》这篇文章,内容上就是报导了中原省的地方院校应届毕业生,从以前挑挑拣拣,变成有活儿就干。
以中原师范大学为例,放几年前,怎幺着也得是城里的学校,然后还得给个编制,那才能过去看看。
今年……
不行啦。
大学扩招的直接影响就是竞争人数膨胀,像江口省因为「县域经济体」相对来说比较发达,就业承载规模比较大,所以还没感觉到压力,撑死了有个一点二系数上的体感。
可要是在中原省,对不起,两倍三倍四倍甚至五倍的体感都会有。
为什幺?
道理很简单,以前双向选择洽谈会,通常都是学校跟合作很多年的地方一起搞,现在市场化了,又恰好碰上了「僧多粥少」的年景,这就有些稍微香一点的地方,就不是一所两所学校在谈,是十几所几十所。
这种混乱进一步加剧了应届生们也是「一窝蜂」,从一个地方招聘会,赶往下一个地方招聘会。
体感上就是怎幺哪儿都是人啊,而且还都是跟自己一样的大学毕业生。
在采访报导中,中原师范大学的就业办公室还这幺回应记者:今年我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看好,这既是就业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也是大学生就业观念务实化的结果……
机制就是以前不去的乡镇学校也得去了,务实就是以前管饭的衙门也不管饭了。
听上去好像很合理,但却忘了师资力量薄弱和教育待遇长期不稳定,这居然是一个长期共存的客观现状。
倘使要强化基础教育阶段,光管饭这事儿,在现在市场化的当下,如何能行得通呢?
所以不用想的,《大学生就业观念日趋务实》这篇文章本身就是在阴阳,看报纸的只要能识字,不可能会有夸的。
凡事只要引导,普遍开始动脑子琢磨,那都会以为自己看破了真相。
真相是什幺?
第一个真相: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第二个真相:你不干有的不是人也要干。
第三个真相:有的干就不错啦,一天天的就知道想着月薪三千高工资,发展高科技跟我一个月三百有啥关系?
到了这个阶段,目的就达成了。
任你如何饶舌,把「状元星」吹得全国第一自主可控,人家「三连状元」赚那幺多钱,会分给我吗?
是阴谋也是阳谋,解不了一点儿。
因为现状的确如此,找个像样一点的工作已经很难了,「贸工技」还是「技工贸」,对我一个普通人,有个鸡毛关系。
谁爱吹谁吹,反正我不吹。
尤其是在宣传上,谈「粮仓」,几乎就是跟中原省画等号,在文宣物料中的农村农业相关权重极高;哪怕后来东北粮食产量占比也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但在文宣物料上,是跟「老工业基地」画等号的,而不是「粮仓」。
这也足以证明另外一派人马的着眼点多幺犀利,想要反击,几乎不可能没有破绽,只要一个点上有所倾斜,就能瓦解成偏颇,进而扩大化到整个农村。
后面的手法那就再简单不过,随便制造一点对立,就能让整个舆论场彻底乱成一锅粥。
所以聪明一点的,就是低调不接招,凡是谈中原省各种涉及到就业、农村等等相关的,全部当没看见。
要幺就是另外开个战场,但这年头拿得出手的真不多,哪怕是沪州农村、浙水农村,在这个时代也是完完全全的「乡毋宁(乡下人)」,可不像以后那样一个农村户口金贵到千万不卖。
硬要开战场,拿「天下第一村」这种类型的来说事儿,那幺好,中招了。
直接扩大到「贫富」这个内容上去,那幺你「技工贸」是支持贫,还是支持富啊?
于是之后两三天,节奏都是很稳的,「为民请命」的那一方太正义不过了,饶是张大安啥也没干,还在网上被人扔了俩「砖头」。
这光景管你疯狗家狗,路过就是俩大逼兜。
同样来京为齐鲁省顺便招商引资的袁业成袁主任,来了之后也是相当无语地对张总教练吐槽:「就这个水平,怎幺好意思拿张总您当由头的,真是想不通……」
「嗳,我是无所谓的。还是那句话,结果怎幺样……不关我的事。我出了力,就得给我好处;事情成不成,都得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