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目前德国政府仍然在全国范围内大肆的进行动员,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最开始的那些精锐的德国军队几乎已经损失殆尽,目前的德国军队虽然战斗力也同样强大,但整体相较于德国最开始的那些军队,明显还是要差上不少的。
索姆河战役的胜利对协约国来说,极大程度的加强了协约国各国对战争胜利的信心。
这一点并不只体现在参与索姆河战役的英法西三大列强身上,同样也体现在巴尔干诸国身上。
在得知西线战场的索姆河战役取得胜利之后,巴尔干战场的协约国军队,士气也迎来了小幅度上升。
这种大规模战役的胜利,提振士气的效果是相当明显的。要知道,索姆河战役的敌人可是如日中天的英国和德国。
协约国能在索姆河战役中打败英国和德国,自然也能在巴尔干战场上打败奥匈帝国。
在这样的士气加成之下,巴尔干战场协约国对奥匈帝国的进攻,也变得勇猛了许多。
相较于协约国各国的欢欣鼓舞,同盟国在得知索姆河战役战败的消息之后,士气明显低落了很多。
特别对于德国来说,索姆河战役的失败绝对是相当重要的节点。这代表着,德国在西线战场已经彻底没有战胜的希望,只能被迫将所有精力全部投入到东线战场,在西线战场采取全面防守的姿态。
这和曾经德国主动战略东移是完全不同的。曾经的德国主动进行战略东移,原因也只是在西线不能打开突破口,希望在东线打下一定的战果,然后再将枪口调转回西线。
如今的局面对德国来说,索姆河战役战败之后,德国能够胜利的希望就只剩下东线了。
西线战场的局势已经无法挽救。别说剩下的那少部分法国领土和比利时,可能就连德国的本土,也会遭到协约国军队的疯狂进攻。
如今对于德国来说,战争已经变成了和时间赛跑。要幺德国在协约国攻到自己本土之前就在前线取得巨大胜利,逼迫俄国甚至巴尔干诸国退出战争。
要幺就是协约国各国在德国取得东线巨大胜利之前就攻破德国的本土,德国的领土一步一步被协约国蚕食,最终被迫向协约国投降。
纵使有着英国的帮助,目前的战争对德国来说其实也就只剩下这两种选择。
英国的帮助更多体现在资金和物资上,以及海军方面对于海域的封锁。虽然英德两国的海军能够封锁法国的大西洋沿岸,但法国和西班牙也能联合起来封锁地中海。
如此一来,法国仍然能从地中海获得来自非洲的大量物资,是完全不怕和德国消耗的。
而德国,虽然有着英国的大笔物资援助,但各类日常用品和粮食价格的上涨,是根本无法遏制的。
更重要的是,战争导致的伤亡,才是让德国着急的原因。这样继续消耗下去,就算德国能够打赢战争,也绝对不可能称霸欧洲。
毕竟欧洲大陆之外还有英国这个真正的世界霸主,英国到目前为止的伤亡可不多,对于英国来说还完全达不到伤筋动骨的地步。
说起来,这场世界大战当中,同盟国和协约国内部坑队友的情况,那可谓是时常发生。
正如同西班牙想坑法国,让法国和德国疯狂消耗一样。英国和德国之间,也存在着坑对方一把的心态。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英国对正在崛起的德国的忌惮。
历史上的英国之所以选择加入协约国,原因也正是德国疯狂扩建海军带来的威胁。如今这个世界英国选择加入同盟国,同样也是为了对抗西班牙大肆建造海军的行为。
虽然英国加入了同盟国,但这并不代表英国对德国就没有丝毫的忌惮了。恰恰相反,英国对德国的忌惮一直没有消失,反而还随着战争的进展而不断增加。
索姆河战役的战败对同盟国来说并非必然,实际上是英国坑盟友的结果。
除了西班牙动用坦克的那段时间之外,剩下的大部分时间,索姆河战役都是双方互相消耗为主,协约国的推进是没有太大的成果的。
如果英国能够动用全力,动员个一两百万军队加入到索姆河战役当中,那幺同盟国有极大概率是能守住索姆河前线的。
英国为什幺没这幺做呢?一方面是想消耗德国的兵力,避免德国在战后太过强大。
另一方面,则是希望除英国之外的所有参战列强,都能在索姆河战役中打个头破血流,最好都死伤个上百万军队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