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彻点了点头,但语气依旧坚定:“杜相所言甚是,修路确需巨资,然其长远之利,远超眼前之耗费。”
“路通则商兴,商兴则税增,民富则国强,此乃良性循环。”
要想富,先修路,这已经是老生常谈了。
其实修路的本质就是连接,连接军事、连接政治、连接经济。
而修路看似花的钱多,实际上财富并没有蒸发,而是转移到提供建材的商贾,修路的民夫身上了。
李彻见识过后世交通发达,带来的种种红利。
他话锋一转:“至于花费......杜相不必过于忧心,奉国历年积攒,尚有些许余财可供支应。”
“若实在不够......”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一众奉国文武:“朕,自会去周边‘友邦’处化缘一番。”
“想当年,契丹、高丽、室韦、倭国,皆曾慷慨解囊,助我奉国建设。”
“如今我大庆新立,想必南诏、吐蕃、天竺以及南海诸国,亦愿意再尽一份心力。”
此言一出,殿内奉国将领不由得发出会心的低笑,连一向严肃的杨忠嗣也捻须莞尔。
唯有杜辅臣听得目瞪口呆,心中骇然。
让他感到害怕的,正是奉国君臣的想法。
庆帝在位时,若是国库空虚,只会用勒紧裤带,开源节流乃至向民间借贷等常规手段。
何曾听过皇帝,将对外劫掠说得如此理直气壮?
这位新君的行事风格,与庆帝截然不同,这让他不免生出几分隐忧。
这不是草莽行为吗?我大庆煌煌大国,岂能如此欺负周边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