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六题开始,画风陡变。
他笔下的题目,开始跳出经义的藩篱,直指现实。
例如:“若你所治之县,四季分明,却因连年耕种致地力贫瘠,当劝农种植何种作物以养地力?”
此题看似寻常,实则是一道隐藏的常识题。
农业乃是国家的根本,如今的大庆还是个农业国家,即便是把奉国单独摘出来,也顶多算个半工业国家。
那些只知诵读‘治大国如烹小鲜’,却分不清麦苗与韭菜区别的学子,在此题面前必然抓瞎。
唯有对农事稍有了解者,方能答出种植大豆等豆科植物,利用其特性滋养土地的正确答案。
紧接着,他又抛出两道情境题:
“你所辖的防区,粮仓与武库同时遭敌偷袭起火,兵力有限,你会选择先救何处?”
“你接手一桩杀父案,凶手因其父与妻子通奸,愤而杀死二人,此案当如何判决?”
这类问题并无标准答案,却能如一面镜子,映照出考生的才干与思维模式。
是重于后勤保障的稳健派,还是优先保障武备的强硬派?
是恪守律法条文的法吏之才,还是懂得酌情考量人情的治理之材?
李彻便可据此因材施教,在未来分配官职时,将他们安置在最合适的位置上。
除了这些考察实务的题目,李彻笔尖一动,又勾勒出几道‘不当人’的考题,嘴角不禁泛起一丝笑意。